词语 | 中訾 |
释义 | 基本解释亦作“ 中貲 ”。1.谓资产达到豪富的数额。《史记·游侠列传》:“及徙豪富 茂陵 也, 解 家贫,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 司马贞 索隐:“貲不满三百万已上为不中。” 成语(Idiom):中訾 发音(Pronunciation):zhōng zī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人的品行或行为不端正,有损社会风气。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中,表示在中间;訾,表示纠正过失。中訾一词原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指的是将犯罪者绑在中间的柱子上,用鞭子进行鞭打以示警戒。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为比喻人的品行或行为不端正,有损社会风气。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品行不端,行为不正义,违背社会道德,损害社会风气的情况。可以用于批评某人的不良行为,或者警示他人遵守社会规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古代有一个官员叫中訾,他贪污受贿,行为不端,损害了社会的利益和风气。后来,人们就用他的名字来形容品行不端的人。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中訾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中表示在中间,訾表示纠正过失。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这个官员贪污受贿,行为中訾,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2. 我们应该坚守道德底线,不做任何中訾的事情。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被绑在柱子上,被鞭打,这个场景会比较深刻地印在脑海中,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与道德、品行相关的成语,如“不耻下问”、“大公无私”等。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他们班上有个同学经常作弊,这种行为真是太中訾了! 2. 初中生:我觉得那个明星的行为很中訾,他明明是个公众人物,却做了那么多不好的事。 3. 高中生:我们应该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而不是做一些中訾的事情,损害社会风气。 4. 大学生:政府官员应该廉洁奉公,而不是沉迷于权力和金钱,变成中訾之辈。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361654个汉语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