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无象 |
释义 | 基本解释(1).失去常态、常道。《左传·襄公九年》:“ 士弱 曰:‘…… 商 人閲其祸败之衅,必始於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公曰:‘可必乎?’对曰:‘在道,国乱无象,不可知也。’” 杜预 注:“言国无道,则灾变亦殊,故不可必知。” 孔颖达 疏:“若国家昏乱,无復常象,不可知也。”《文选·王粲<七哀>诗之一》:“ 西京 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李善 注引 河上公 曰:“象,道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 伊洛 既燎烟, 函崤 没无象。”一本作“ 无像 ”。 成语(Idiom):无象 发音(Pronunciation):wú xiàng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没有形象,没有模样。形容事物没有明确的形状或形态。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无象一词源于《史记·卷一百三十六·五帝本纪》中的记载。在古代,人们认为大象是最大、最庄重的动物,象征着权力、尊贵和威严。而无象则表示没有象征性的形象或模样。这个成语主要用来形容事物没有明确的形状或形态,或者形容人物没有明确的特点或特征。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无象这个成语可以用于描述一些抽象的概念或无法具体描述的事物。比如,可以用来形容一幅画面模糊不清,没有明确的轮廓;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明确的特点或个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无象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卷一百三十六·五帝本纪》中。在这个故事中,传说中的第一位皇帝伏羲创造了人类,他用兽皮和植物的纤维编织了网,然后将其悬挂在树上,命令人们观察网中的纹理,以此来学习自然界的规律。但是,人们发现网中的纹理模糊不清,没有明确的形状,于是用“无象”来形容。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无象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无”和“象”两个字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这幅画的线条模糊不清,完全是无象的状态。 2. 这个人的性格很难捉摸,可以说是无象之人。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将“无象”这个成语与模糊不清、没有明确形状的事物联系起来,比如一幅模糊的画作或一个没有明确特点的人。可以通过将这个成语与具体的情境联系起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过学习其他与形状或模样有关的成语来拓展学习。比如“有模有样”、“如影随形”等。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小学生(6-12岁):我画了一幅无象的画,老师看不出来是什么。 中学生(13-18岁):他的性格很无象,有时候很开朗,有时候又很沉默。 大学生(19-22岁):这个电影的结局很无象,让人难以预料。 成年人(23岁及以上):这个问题很无象,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361654个汉语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