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词语 我的家乡散文
释义

江南网精选8篇我的家乡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我的家乡散文(精选8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我可爱的家乡

文/李梦瑶

不知不觉中我们迎来了中国65周年的辉煌。从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到嫦娥奔月、蛟龙潜海……新中国的65年是一幅中华民族梦想实现的画卷。

我的家在这幅画卷的一个小角落。这里地处江南,素有"鱼米之乡"美称。它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国家卫生城市——张家港。张家港不仅景色宜人,而且非常干净。说它是国家卫生城市那可不是吹牛的。无论是在大街还是在小巷,你都很难看到纸片、塑料袋等垃圾,那道路两旁都是郁郁葱葱的大树。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在我们放学的那个时间段总会看到两名环卫工人守候在那里,等我们全部离开后,她们会把地上的垃圾打扫干净,然后才离开。看着她们忙碌的身影,我知道这卫生城市的美誉来之不易。

作为张家港人是多么自豪啊!张家港的绿化非常好,在宽广的马路两旁栽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你也可以看到红的花绿的草。在马路中间的隔栏上挂满了一盆盆鲜艳的花朵。每当节日到来,商店门口彩旗林立,人来人往,挤得水泄不通。一到晚上,街上灯火辉煌,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照在川流不息的行人身上,像披了一件件五颜六色的衣裳,美丽极了。幸福的生活就在我们的周围。

这就是我的家乡,你们喜欢吗?欢迎你们都来我的家乡作客。

家乡的屋顶

文/丁冉

故乡的屋顶,承载着我整个童年时期的记忆。最喜欢一个人独自坐在屋顶上,舒展一下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就像进入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地。

小时候,屋顶是我们的乐园。踩着颤悠悠的梯子,爬上去,把屋顶当席子,在上面摸爬滚打,过家家做游戏;把屋顶当梯子,站在上面,折槐花,捉知了,摘甜枣……屋顶上总有无穷无尽的趣事等着我们去做。有时,我们在屋顶上开心地戏耍,高声地喧哗说笑,全然不顾大人们在院子里的担惊受怕。现在,只要一闭上眼,那熟稔的笑声仿佛又回响在耳旁。

夏天,屋顶是一家人休憩的场所。每当黄昏来临,院里暑气蒸腾,酷热难耐,蚊子肆虐,一家人早早地吃了晚饭,便高高兴兴地爬上屋顶去乘凉。把席子平展展地在屋顶铺开,孩子们在席子上嬉闹,大人们则坐在屋顶上唠嗑,你一言我一句,诉说家事,传述着一些秩闻趣事,间或夹杂着一些或高或低的笑声,这时的屋顶上便多了些动人的声韵……夜色渐浓,繁星满天,凉风习习,孩子们躺在凉席上数星星,渐渐的,在大人蒲扇的摇动和呵护的声音中,睡去了。而大人们仍然"聊兴"还浓,那红红闪闪的烟火一直要亮到很晚很晚……

最喜欢秋天的屋顶,那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平展展的屋顶成了人们摊晒粮食的好地方。看吧,家家户户,大大小小的屋顶上,堆满了黄澄澄的玉米,金灿灿的小米,白花花的棉花,还有花生、豆子、瓜干等等,家家户户的屋顶上几乎都没有空隙,人们还常常为屋顶太小无法更好地摊晒粮食而发愁。这时的屋顶简直就成了家乡人展览丰收的舞台。每天从早到晚,屋顶上都会有不断忙碌的身影。特别是天气突变,到了将要下雨的时候,屋顶上简直就成了忙碌的海洋:大人孩子全上了屋顶,堆粮食,盖雨布,家家户户人头攒动,一片木锨、簸箕挥动之声。间或有人埋怨几声天气或者开几句玩笑,这时的屋顶上,简直就成了热闹的集市。

家乡的屋顶,是社会发展变革的见证。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盖房都是用木质的檩梁搭架,白灰抹顶,这样的屋顶,常常经不得风吹雨蚀,即使摊晒粮食,也要小心翼翼,总怕一不小心,踩坏了哪个地方。后来,随着乡村的富足,家乡的屋顶也有了根本性的变革。现在,人们盖房都是用楼板棚顶,水泥灌制,这样建造出来的屋顶,简直固若金汤,任你跑跳蹦跃都没什么问题。过去,谁家屋顶上竖起了一根高高的天线,往往会引来一片羡慕的目光。因为有天线,这户人家肯定有电视,在那种年代,电视无异于一种富足的象征。后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电视普及了,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冒"出了那种富足的象征和昭示,各种各样的天线林立在屋顶上,无异于一道特殊的风景和标志。再后来,又有了有线电视,那些林林总总的天线又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全撤下了屋顶……屋顶成了家乡发展变革的最好见证。

家乡的屋顶,也是家乡人观念变更的一种见证。过去,这户与那户,我家与你家,建房时谁的屋顶也不能超过对方,否则,便被认为是占去了风水,房矮的人家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的。仿佛这屋顶的高矮与一个家庭子孙后代的兴衰也有关联。因屋顶的高矮问题,吵架的有之,大打出手反目成仇的有之。那时,那一片片屋顶简直就是一种观念愚昧落后的显现。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早已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人们再也不为屋顶的高低与风水的问题去争论不休了。因为人们早已懂得,只有勤劳致富才能让子孙后代兴旺发达。正是在这种理念支配下,家乡人建起了各种高低错落的房屋,包括那些拔地而起的楼房……

啊,家乡的屋顶,你有多少发展变迁的故事,你凝聚着一个家乡人多深的悠悠情思……

家乡的柿子树

文/唐云岗

在家乡的一草一木中,柿子树算不上人们最喜爱的树木,尽管家乡的东沟西洼,田埂埝边,随处可见或枝干虬劲,或俊俏挺拔的柿子树。在我的记忆里,人们除了对柿子树毫不在意地索取外,很少有人关注抑或护理它,只知道埋头下苦的家乡人,自然也不会像诗人那样静静地观察它,任凭它生生死死。柿子树呢?似乎心中早已泯灭了过多的奢望,老牛般的暮气沉沉,随春夏秋冬叶绿枝干,花开花落,瓜熟蒂落。

春天,当家乡人忙碌碌地为苹果树疏花疏果时,柿子树却在人们不经意间苍翠蓊郁,其间点缀着白色的小花,很快又变成小拇指头大小的柿子,似婴儿般可爱;夏天,当家乡人忙于龙口夺食时,柿子树上的柿子已经长成了型,虽不沉甸甸的,但随风摇曳,洋溢出青涩般的苦香;秋天,当家乡人兴高采烈地采摘苹果时,红红的柿子已灯笼般地挂满柿子树的枝枝杈杈,似乎向人们炫耀自己的累累果实;冬天,家乡人又忙于修剪果树时,柿子树叶在凛冽的寒风中满地漫舞,秃兀的枝桠发出"啪啪"的声音,仿佛抵御寒风的怒吼。

小时候,家乡还没有苹果树,柿子树便是我们的田间乐园。春天,当柿子树枝繁叶茂之时,我们戴着用柿子树枝编的伪装帽,爬上爬下,有时候学电影上的人物站岗放哨,观敌了望,有时候玩捉迷藏之类的游戏,有时候躺在树杈间,让腿自由地晃动,一派悠然自得的神态。夏天收拾麦时,受不了毒日炙烤的我们,一个个溜到柿子树下,树下的浓荫便成了我们的避暑胜地。

秋天,当柿子日渐变黄之时,嘴里寡淡的我们站在柿子树下,张着嘴仰头看,眼巴巴地想搜寻到一个蛋柿,终于在树梢发现一个,泛着口水的我们便"吭哧"着爬上了树,千难万苦地向蛋柿爬去,终于够着了,便轻轻地摘下来,放在嘴边美美地一吸,立时一种甜丝丝的感觉从舌尖泛起,充盈了每条神经的枝枝梢梢。

冬天,柿子树叶一天天叶落归根,瑟瑟发抖的我们折下柿子树枝,集拢起柿子树叶,火柴一划,一堆篝火便噼里啪啦地燃烧起来。

在家乡,柿子是最不值钱的果子,从来没有人看护它,自然也没有人去偷它。有人想吃柿子了,在光天化日之下去摘,从来没有人认为那是偷。卸柿子时,家乡人不叫摘柿子而叫"摇柿子",男人或孩子甚至一些泼辣的女人爬上树,脚蹬旁枝,手把树梢,脚晃手摇,柿子便伴随树叶冰雹般地落满一地。假如有人如此这般地卸苹果,家乡人肯定会啐骂为"败家子".

但人们并不讨厌吃柿子。柿子尚泛青时,便有人摘回家,用放有碱的温水泡五六天后吃,这叫"漤柿子";当柿子泛黄时,很多人便把摘回来的柿子放在碱水锅里煮,一夜后便能吃,这叫"煮柿子".

柿子分到各家各户后,有的人给柿子搭一个棚,用包谷秸秆盖好后,让柿子慢慢熟。到了冬天,熟透了的柿子冻成了冰蛋,咬起来"咯铮咯铮"的,甜香沁人心脾,很像现在的雪糕。

有的人则用柿子旋柿饼,旋好的柿饼到后来潮一层白白的霜,看着馋人吃着甜,而且能卖个好价钱。还有的人把烂了的柿子贮进缸里,任其发酵,来年春天打开后,揭去上边一层霉烂了的"盖子",一股浓郁的酸香便扑面而来,尝一口似能酸掉老牙。于是放这些柿子于底有小眼的缸里,担两担陈年净水,倒进去任其细细地流,两三遍后便成了清香可口的"柿子醋".但更多的人则是把刚摘的柿子烘熟后,拉到蒲城南边或富平一带,或卖钱,或换粮食。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曾经和父亲卖过一次柿子。那时候,家家的日子过得都不宽裕,卖柿子自然很艰难。我和父亲拉着架子车,跑了二百多里路,才把车上的柿子处理完,而且大部分换了包谷、谷子之类的粮食。回来的路上,父亲拉着车,我坐着车,蓝天、白云、树木和低头拉车的父亲,使我幼小的心灵萌发了朦胧的诗意,我忽然觉得父亲就像一棵柿子树,我一下子忘记了疲劳、饥饿,赶忙从车上跳下来,帮父亲拉着车,一步一步地踏上回家的路。

我爱家乡的柿子树!更爱家乡和父亲一样的父老乡亲!

家乡的榆钱儿

文/高山流水1212

又到了榆钱儿挂满树枝的季节,看一串串苍翠欲滴的榆钱儿,把我又带到了遥远的孩提时代。

"阳春三月麦苗鲜,童子携筐摘榆钱。"榆钱儿也叫榆荚,是榆树的种子,绿色、片状,中间鼓出来,边缘处薄薄的,嫩绿扁圆,一分钱大小,因为它酷似古代麻钱儿,故名榆钱儿。

榆钱儿脆甜绵软,清香爽口,又因它与"余钱"谐音,寓意着吉祥富足,中间鼓出来,边缘处薄薄的,嫩绿扁圆,有点像缩小版的铜钱,故而得名。

当春风吹来第一缕绿色,金黄的榆钱就一串串地缀满了枝头,人们会趁鲜嫩采摘下来,做成各种美味佳肴。唐施肩吾《戏咏榆荚》:"风吹榆钱落如雨,绕林绕屋来不住。知尔不堪还酒家,漫教夷甫无行处。"宋苏轼《榆》:"我行汴堤上,厌见榆阴绿。千株不盈亩,斩伐同一束。及居幽囚中,亦复见此木。"清陈维崧。《河传弟九体·榆钱》:"荡漾,谁傍?轻如蝶翅,小于钱样。抛家离井若为怜?凄然。江东落絮天。"历史传说。据《尔雅》记载,榆皮(榆白枌)荒岁农人食之以当粮,不损人。嘉佑年中,过丰,沛,人缺食,乡民多食此(榆皮)。

关于榆钱儿的记忆,除了快乐还是快乐!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各种树木在春风的抚摸下,竞相吐翠。榆树在这个季节里,结出了一串串的榆钱儿,翠绿欲滴。一串串的榆钱,在那艰难的岁月,于是就成了人们的盘中餐。

榆树初开始,满树的枝条先是缠上了褐红色的毛绒线,不几日枝条上又爬满了绿毛虫似的,再后满树似长满了一棒棒玉棍儿,稍有微风吹来,整个儿树都颤微微地,似乎承受不了如此的重负,远远望去,整个榆树就像碧玉装扮成的玉树。

暮春三月,正是榆钱绽放的时节,所谓"春尽榆钱堆狭路".这个季节,很多树的枝条间叶还未发,榆树竟先开出花来。榆树枝头先是隐约的紫色花苞,密密的,小小的,待到能看清它模样时,已是满枝新绿,一簇簇浅绿色的榆钱,圆圆碎碎、绿绿嫩嫩。榆钱边缘处薄薄的,中间鼓出来,真的像缩小了的铜钱。

榆钱儿很好吃,可以生吃,嫩嫩的,甜甜的,带着些微的青气。小时候,我们家前屋后有许多榆树。初春,天气刚刚有了些暖意,桃花、杏花还没有落尽,榆树枝头已经长满了褐色的小花苞,密密的,小小的,象极了高梁米。没几天已经满枝新绿,一嘟噜一嘟噜串成串,圆圆碎碎绿绿嫩嫩。这时候捋下来,是最好吃的。

钱儿不但好看,而且还好吃。每当榆钱儿在春天的抚慰下肆意成长的当口,我们这些土生土长在乡下、有着大东北一般野性的孩子,便会在大人们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爬到树干上,看准一枝结得大而多、一嘟噜一嘟噜摇摆的榆钱儿,毫不留情地折下来,然后哧溜一下滑下来,躲到暖暖的屋檐下,一片一片地摘下诱人的香味,细细地品味着大自然无私的馈赠。

每年春天榆钱儿最鲜嫩的时日,我们在母亲的注视下,提这个小篮子,猴儿般爬上树,把篮子挂在枝头,先迫不及待地捋一把塞进嘴里,满齿唇香。我们沐着朝阳迎着微风,爬到树杈最高处,找个榆钱儿最多最厚最嫩的地方,把篮子挂在粗一些的枝干上,然后或坐或骑或蹲,在榆树之中穿梭。

待到篮子里满的再也装不下去了,我们才会恋恋不舍得从树上一步步挪下来。母亲坐在温暖的屋檐下,安详地精心的挑拣我们的收获。

榆钱儿除了生吃,还能与其它各种杂粮搅和在一起,做出很多种美味佳肴。比如榆钱儿蒸饭、榆钱儿大饼、榆钱儿熬粥、榆钱儿炸酱,等等。而每一种佳肴,都有各自的滋味,细细地品起来,都能品出乡村最自然的味道。

把筐里的榆钱儿收拾好,母亲就拿出一个大盆,用清水洗上几遍,捞出来放到盖帘上,让残余的水慢慢地流干。这当口,母亲已经把灶膛里的柴草点燃,大铁锅里已经烧上了水。然后,母亲取出玉米面,放上适量的水搅拌,不稀不干,恰到好处。

待大铁锅里的水冒出热气的时候,母亲就把一个大大的用来蒸豆包用的漏帘放到锅里,再在上面铺上一块大大的纱布。尔后,把玉米面均匀地撒在上面。最后,再把已经沥干的榆钱儿均匀地撒到玉米面上,再往上面撒一些盐巴。这些都做完,母亲就用她那潇洒的动作,把锅盖得严严实实起来。

灶膛里的火越烧越旺。一股股热气顺着锅沿的缝隙钻出来,夹杂着诱人的香味,惹得我们使劲地吸着鼻子,口水早就顺着不争气的嘴角流下来了。

二十分钟左右,一锅香甜可口的榆钱儿"哺了"便出笼了。母亲打开锅盖的瞬间,一屋子的香气便弥漫开来。这时候,我们这些子女每个人的手里,早就准备好了一个大碗,还没等母亲盛满,便抢过来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整个房间,甚至整个院子里,都飘着榆钱儿"哺了"浓浓的香甜!那是人间最真实、最原始、最幸福的味道!

如今,我已经离开故乡好多年了。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我的心思便会飞回那久别的家园。特别是在物欲越来越纷杂的时代,我很想再一次回归故里,并亲手折一枝榆条,美美地吃上一次香甜的榆钱儿啊!

今年清明节,远离家乡的我回到老家,还专程去村头看望了那棵大榆树,它还是一样的枝繁叶茂,一样的遒劲挺拔。抚摸着它那久经沧桑龟裂不堪的树皮,一种难以名状的酸楚骤然间袭上心头,我仿佛看见母亲正招呼我接我摘下的榆钱,或是她正精心做榆钱饭的情景。我俯身捡了一把散落的榆钱,小心翼翼地托在手心,贪婪地吮吸那股清新的香气,那小小的榆钱儿,已经植根于我的记忆深处,牢牢地扎下了与故乡生脉相连的根……

家乡美

文/杨永凤

春姑娘来了,鸟儿伸个懒腰,理了理羽毛,飞了出来,唱起了圆润的歌。花草从土里钻出来,嘟着小嘴吮吸着春天的乳汁。风阿姨吹来了阵阵花香,蝴蝶翩翩起舞,蜜蜂酝酿香喷的蜂蜜。青蛙敲起了清脆的小鼓,蝈蝈弹起了心爱的吉他……一片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此时村民开始劳作,开始播种新一年的希望。

夏天,小河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叮叮咚咚"地弹琴声。此时满山铺满一簇簇野花,似为大地戴上了一个美丽的花环。田间,人们辛勤地耕作,在田间地头奔来跑去为庄稼浇水、施肥。人们像是在比赛似地,都希望自己的庄稼长得好。

秋天,果树换上了盛装,等待着秋风把秋婆婆送来,准备用果实热情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人们开始收获劳动成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冬天来临了,漫天的雪花飞舞着。野花、小草、蝴蝶等都躲起来了,成了雪的天堂。放眼望去,路上、屋顶,田野里,都盖上了一层层厚厚的棉被,预兆来年又是一个丰收之年。

这就是我四季如画,美丽迷人的家乡。

怀念家乡的羊汤

文/马健

深秋的风吹冷了寰宇,西伯利亚的寒流一路狂奔南下,冬天便来了。虽然天冷,但冬天喝羊汤,那真是一种享受。老家的羊儿肥美,做出来的羊汤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清香可口,可谓一绝。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入冬后人们喝羊汤演变成了一种饮食方式,尤其是气温骤降的时节。连日的大雪,再下些冰冷的小雨,街头巷尾的羊肉店内生意异常火爆,各大街市的羊肉价格更是一天高于一天,很多囊中羞涩的乡人干脆买些羊骨头、羊杂熬出汤来,让

羊汤的味道飘香四方。对于我这样的吃货,觊觎全国各地的美食,羊汤自然更是少不了的。隆冬时节,约上三五好友,在大街小巷寻找温暖的羊肉店,炒几个小菜,喝一碗羊汤,再就着点酒下肚。一个冬季过完,在陌生的城市早已经把羊肉店摸得一清二楚,各种口味的羊汤更是尝了个遍。外地的羊汤虽然入味,但总觉得不如老家的好喝。记得十多年前在老家上高中的时候,家庭并不富裕,生活条件艰苦。到了冬天一般都是定量的青菜、萝卜,有时候好几个星期都不沾荤腥。家乡的冬天虽然称不上严寒,零下十几摄氏度还是有的。肚子饿时,嘴自然也馋得不行,便叫上几个同伴,寻找美味食物。村里的北面有个小学,学校门口就有卖羊肉的。有时候我们把羊赶到那里,站在羊肉店门口张望。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大爷,他看着口水直流的我们,便招呼我们进去,不由分说地要给我们上碗羊汤。

远远地闻到厨房间飘来的羊肉香味,真是心急口馋。但摸摸口袋,就打消了所有的想法。很快,大爷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搅得我们心烦意乱。看着那一碗白白的羊汤,肉不是很多,飘出的香味却异常扑鼻。葱花、香菜自然是少不了的,还有一块用小麦粉和玉米粉两掺一起做成的饼。"吃吧,我请你们的!"大爷的话音刚落,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拿起了筷子。兴许是不能常吃上肉吧,这碗羊肉汤特别的香,让我口颊留香,一生难忘。

虽然只要一毛钱一碗,加一个烧饼,顶多两毛钱,但那时羊汤也还是不能经常吃到的奢侈食物。也可能是因为家乡的羊汤秉承了大锅熬汤,单碗烩作,肉汤大饼结合,荤素营养全面的制作方式,尤其注重对味精的足量运用,讲究"浓而不臊,香而不膻"的口感,形成肉烂汤白,味鲜香浓饼又脆的特色风味,所以自此我在各地喝过的羊汤,再也没有家乡的羊汤味绵长。

如今每到冬天吃羊肉喝羊汤,我还是忘不了家乡的羊汤。我很喜欢那种乡村羊肉店内,飘着浓烈的羊肉膻味。坐在凳子上品尝鲜活清爽的羊汤,伴着外面呼呼的北风,仿若人间天堂,真不枉今昔此生。

家乡的记忆

文/杨安民

带着父母亲的厚望,我走着一条祖辈们从来没有走过的风雨人生路,先在镇上工作再到市里供职。虽然离开家乡已经二十年了,但是那点点滴滴的往事,依然深深铭记在我的脑海里……

早春的天气,乍暖还寒。然而,大自然如同一位出神入化的美术大师,这时候家乡的山野已如同一幅多姿多彩的巨大宏图。小鸟在窗外的枝头飞上飞下,啁啾不停,好像非要把人们的思绪拉向另一个梦幻境界;蛰伏了一冬的青蛙,花季少女般歌唱了一夜,伴随着我们进入梦乡又从梦乡中醒来,在清新的田野里,偶尔也能听到它们悦耳动听的声音,让人生出拥抱春天的无限欲望;旷野中,不时传来了老牛粗犷的吼声……一曲曲春的大合唱,交织在田野之上,扣人心弦,令人荡气回肠。如今的我,久居钢筋水泥筑起的城市,虽然也不时回镇上看望父母,但是若想听听这些美妙动人的天籁,就是一种奢望了。

从我家出发,走过一条蜿蜒如玉带般绕过村子的运河,再走过一片已经插下秧苗的梯田,然后往左转,便是学校了。运河水一路欢蹦乱跳,不时泛起一朵朵浪花,奔向希望的田野。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走在上学路上,依稀看见不远处的田垄上,父母亲正在插秧,我们家的稻田看来要比其他人家慢一步。"种子不选好,满田长稗草。""火越扇越旺,种越选越强。"——这是我父母常说的农耕谚语。为了高产,父母亲在头一年秋收的时候,稻谷一般没有留种子,次年播种时,总是要到镇农技站买种子,尽管播种插秧会迟些日子,但是每年的稻谷总是多收三五斗。

父母亲不但种植水稻,还种植番薯、南瓜、芝麻、甘蔗、花生、红橙等,家里一年四季都充满着各种农作物果实的芳香,这些果实,凝结着父母亲辛勤的汗水。

农忙季节,父母亲起早摸黑,烈日炎炎的中午,在田头地角草草吃碗稀饭便接着下地干活。有一次,我问母亲累不累,母亲一边抹着额角的汗水,一边喘着粗气冲我笑道:"不累吃什么?"农村的天地广阔大有作为,有时候,我美美地盯着丰收的果实,听着电波中传来《在希望的田野上》,浑身便充满了活力。

到了秋天的时候,一望无际的田野里,金黄的稻谷像铺了一地的金子,一阵阵风吹过,田野上立刻掀起了金色的稻浪。山村沸腾了起来,处处散发着诱人的魅力。

傍晚的时候,忙了一天的父母亲还不能歇下,他们得为收割回来的水稻脱谷。宽大的晒谷场上,铺满了稻子,那样子就像一个个巨大的月饼,乡亲们正赶着牛拉着"石牛"脱谷。这个时候,往往是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刻。有时候,我们用散发着淡淡清香的稻草,扎成大小不一的稻草人,模仿游走于山村演出木偶戏的民间艺人。我们一群小孩子手上挥舞着稻草人,大有"十府九州三五步,千军万马六七人"之势。玩厌了稻草人后,我们又聚集在稻草垛间捉迷藏。有的躲藏在稻草垛后面,看见捉人的来了又悄悄地躲开,即使被发现了也能马上风一般地跑掉;有的躲藏在稻草垛里,看见捉人的走近了,就屏着气,一动也不动。所以捉人的那个经常找了很久都没有办法捉到人,只好无可奈何地投降。但是也有个别精明的人,大家还没有躲藏好他就松开蒙眼布了,这种情况下,往往有人如同蒲松龄笔下的那只狼那样"身已半入,止露尻尾",给逮个正着……就这样,整个秋收时节,我们都在晒谷场上,在稻草垛间,开心地追逐嬉戏,尽情地玩耍。游戏虽然简单,但是农忙的每天晚上,我们都乐此不疲地重复着。嘿嘿,那季节,大人收获果实,我们收获快乐。家乡的稻草垛,伴随着我们走过孩提时代,直到今日,在心灵深处,依然感觉到是那么甜美是那么温馨。我甚至会想,如果有来生,我还要投胎到农村,做个快乐的野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快乐无忧地成长。不同现在城市里的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游走于枯燥的高楼大厦间,培训完英语又要练习钢琴,补习完数学还要去练习书法……

天慢慢地暗下来了,月亮的清辉撒满了大地,山村最惬意的时刻到了,大人们洗去了一天的疲惫,在庭院里休憩。完成家庭作业后,我们美妙的时候来了,尤其是春夏季交替时节,屋外虫子唧唧,我们捧着微弱的煤油灯,在家门口的大树上捕捉知了。秋天的时候,我们伏在大人的膝下,如饥似渴地聆听着《三国演义》《杨家将》《薛仁贵征西》等故事,曾子杀猪、匡衡读书、黄香暖床等情节我至今都还清晰地记着。不经意间,这些故事使我们懂得了忠孝,学会了厚道诚信的为人处世之道,明白了是非、善恶、真伪的判断标准,坚定了奋发向上的信心。冬天的晚上,当猪圈里的大肥猪呼噜呼噜地睡着觉,鸡笼里的雄鸡也在做着大美梦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围在烤炉旁边,或伸手烤火或蜷缩而坐,父亲则在认真检查我们的作业。熊熊大火过后剩下通红的火炭,母亲开始为我们烤番薯。不一会儿,浓浓的番薯香开始弥漫整间房子,那味道,比现在街边的烤番薯香多了,至今还令我回味无穷。吃完番薯,全身暖洋洋的,烤炉上的炭渐渐地变为灰白,忙了一天的大人累了,玩了一天的小孩子也累了,山村也就开始寂静了。

童年已经不再,家乡的记忆却一直是我成长的源泉和力量;现在,那鸟声、蛙声、蝉声、吠声,已化作我与家乡的纽带。

家乡的稻草垛

文/黄文斗

正值家乡汉中开镰收水稻的时节,虽然几年前就和妻子劝说父亲不要再种地了,但生性倔强的父亲总说自己是个农民,农民就应该种地糊口,买粮吃心里不踏实。晚上打电话问父亲水稻收割咋样?父亲说早完咧,现在都是机械化作业方便还省事,但父亲还是惆怅的添上一句:"只可惜那稻草了。"

在老家,每个村子中央都会留出一块约莫足球场大的地方,除过用作村民日常开会,剩下的就要垒稻草垛。我们黄家凹村也不例外,每年九月中上旬,各家开始收割水稻,那时割稻基本用镰,在打谷机上脱完谷粒后,迅速把水稻茎秆扎成伞状立在田里晒太阳,等完全晒干后收成捆或肩挑车拉运回,我们把那留出的地方叫公房院坝,也就是说这块地方属于集体所有。队长早已在地上用石灰划上圈写上名字,大家都无可争议,因为在收割前就抓过阄,好赖自认倒霉。稻草在我们那里的用处不仅广泛而且不可缺少,例如铺床,在冬天里,只要睡在铺有稻草的床上,舒适暖和,不逊今天的席梦思。再就是烧柴,家里烧火煮饭全靠这垒稻草。还有喂牛,大冬天坡上光秃秃的,稻草成了牛的最好口粮。稻草还可以搓绳、打草袋等等。收割完水稻大家都忙着垒草垛。别小看垒这垛子,可是一门技术活,垒得不好经不起几天风吹日晒,不是被风吹倒了就是雨水从顶端灌进去稻草全泡汤了;有的快要收顶了稻草竟坍塌了,只得重新返工,引来其他邻里乡党的耻笑;有的索性不垒,等人家手艺好的给帮忙,最后少不了一顿好酒好肉招待,正好有机会聚聚。

昨天还是一片空地,今天就被稻草垛挤占得严严实实,这是二狗家的,那个大的是有顺爷家的,最边上是驼背姨家的,每个稻草垛都代表着一户人家。每天清晨,各家背着篓、挎着竹笼来这里装柴,因为三顿饭离不开稻草。村里妇女清晨都会聚集在这儿:"二牛他媳妇昨晚跟她婆婆吵架了,还抽了婆婆一个嘴巴,九爷家猪娃子后天要出栏,猪钱先欠着,等杀年猪时再还钱……"消息就在这些稻草垛里不胫而走,一袋旱烟的工夫整个村都会沸沸扬扬。

上高中后开始住校,每周回家骑自行车。有次去邮局帮有顺爷家取汇款单出来后车子却不见了,双腿顿时筛糠一样不听使唤,回家就被父亲狠揍一顿,母亲劝父亲去找有顺爷家要点补偿,毕竟是给他家取东西才丢的。父亲说是你儿子没出息才把自行车弄丢的,跟人家有屁关系。后来两个月,每周放假三十里的路程我都是走着回去。有天刚回到家中,就见院子里停着一辆崭新的凤凰牌加重车。母亲说父亲为了再买辆新车让我骑,给人家砖厂打草袋,一条三毛钱,当初把车子丢了你爸是心疼才打你的,你也别放在心里,以后把车子看好了。晚上偷偷来到稻草垛场地上,我家偌大的稻草垛现在矮了一大截,稻草垛前的我潸然泪下。

2002年的入冬,稻草垛里睡了一个疯子,村民起初可怜也就没在意,还给她吃喝。有天晚上,火光冲天,大家才知道稻草垛被点燃了,全村老少齐上阵救火,哭的喊的骂的,有村民说疯子点火后吓跑了,也有人说疯子被烧死在里面了,但最后只剩下一大堆还冒着烟的稻草灰。有的村民就把那稻草灰当作肥料,结果第二年田里的产量要高出往年好几百斤。

从那次大火以后,各家都把稻草垒在了自己门前的空地上,那块公房院坝也变成村委会的办公场所,还安装了体育器材。现在村里条件好了,大家也都安装了沼气,睡上了席梦思,农用车代替了老牛,稻草也就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如今,稻谷收割完后秸秆就直接粉碎还田,走在村里再也寻不见稻草垛的影子。

随便看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jnbb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8 20: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