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词语 乡间记忆
释义

种桃

小时候,我喜欢侍弄花草树木,常惹得邻居大嫂笑我,说什么男孩子爱花,长大了是要挨媳妇打的。我却爱得那样痴迷,并且还建造了一个小花园,里面种了不少花儿。每到春天,小花园内一片花花绿绿的,来串门的人,都要站在园边看上半天,我心里喜滋滋的。园里除了花儿,还栽了苹果、石榴等果树,只是没有一棵桃树。一年春天,我在村里沟塘边发现了一棵桃树苗,如获至宝,遂挖回家,栽在小花园内,一天要看上好几遍,它也在一天一天长高。

几年过去了,小花园的花草由于我的爱好的转移,枯死大半,荒得不成样子,倒是那棵桃树,长得有我高了。每到春天,满树的绿叶仍能鼓起我的兴致,常常围着它看,回忆起童年的时光。可是这棵桃树不但从来没有结过一个桃子,连花也没见开过几朵,加之每当枝叶繁茂时,总会招来满树的小虫子和绿豆苍蝇,父亲挺生气,也没和我商量,连根挖起扔了。我回家见到了,也只有惋惜,埋怨父亲就这么轻易地毁掉了我这份童年的纪念物。

谁知第二年春天,年幼的弟弟似乎知道了我的心思,也挖来了一棵桃树苗,栽在原来的地方,父亲仍让拔了,弟弟却比我固执,坚持让它长成如今的一棵大树了。

弟弟对于桃树,比我更加爱护。每年都要剪枝施肥,叶子长得多了,还要喷上几次防虫的药水。那桃树起先几年也是只长叶子,不开一朵花儿,弟弟却说,只要它这一树的绿叶就够了。我深为感动,觉得弟弟才是一个爱树的人。后来,桃树开始开花了,一连两年,也只开了那么几十朵,在那样一棵大树的枝头,显得有些滑稽。弟弟又说,哪怕只开两朵,也是好的。

在我家周围,还没有这样一棵桃树,我们很有些自豪。据说桃能辟邪的,故此每年端午节,总有人来我家折桃枝,插于门楣,或是做在蒜娃身上。邻居大嫂家小侄要到市里参加考试,由于年纪小,又第一次出远门,大嫂就到我家折了根桃枝,让他带着。有一天夜里,我们都已睡熟,被门外一阵脚步声惊醒,父亲起来一看,原来是三婆来折桃枝,她小孙子发烧,要到邻村看医生,夜黑路远,折根桃枝带上。

我家这棵桃树,去年花谢也结了一些桃子的,但大多数被风吹掉,或者被虫子蛀烂了,剩到最后有限的几个,长到熟了,摘下来吃,味道虽不大好,但也足以让全家人高兴了,因为毕竟桃树结桃了。今年,桃树竟开了满满一树子的花,粉红的一片,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弟弟说自己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我倒有些嫉妒了,不禁想起了我那一棵桃树了……

乡村医生

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于是,在乡下,每一个村子都会应运而生一个或者几个乡村医生。在我对故乡的回忆中,乡村医生和乡村教师有着特殊的印象。乡村教师脚插墒沟手执教鞭,教书育人,培养着一茬又一茬农家孩子;乡村医生也是一边干农活一边开药打针,治病救人,给一个又一个患者送去健康。他们都和村子里每家每户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

乡村医生一般把诊所就设在自己家里,一间耳房,一个药柜,一张桌子,几把椅子,足矣。村里人都把乡村医生的诊所称作“药房”,也只是一间房,不是大医院有高楼有科室,稍与平常的村里人不同的,乡村医生会在自家院内特意栽一些花,种一些草,病号多时,候诊的可以观赏散心。摆设简单,看病却热情。乡村医生本身也是庄稼人,病人来看病,病情和墒情都是话题。人感冒发烧了,该吃什么药;稻麦长出几片叶了,该施什么肥。望闻问切,家长里短,嘻嘻哈哈中,病人就拿了药打了针,好像本来就没有病似的。

乡村医生看起来都是懒洋洋的样子,说话行动慢吞吞的,这可能是职业习惯,再者他们从来都是睡眠不足,因为他们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才睡觉,睡下之后,半夜还常会被人拍着门环急促促地叫起来。乡村医生家的灯都是彻夜亮着的。谁家的小孩子夜里发烧,大人也就心急火燎的,抱着孩子,到院里顺手折段桃枝揣在身上驱除邪气,锁好门,急忙忙走一段黑糊糊的路,老远看到乡村医生家的灯静静亮着,焦急的心先就平和了许多。

我们看到乡村医生的药柜里既有西药也有中药,可见他们都懂得一些中医和西医的知识,但是说句真话,他们对中、西医都不是很精通,加上没有高级的检查仪器,遇到不常见的病,乡村医生就把握不准,为使患者不延误诊治,就建议乡亲们还是到县里或者其他地方的正规医院去。毕竟人们得大病的时候不多,所以乡村医生的诊所病号还是不断的。村里人为了生计,开工厂、做买卖、外出打工,乡村医生凭着自己的医术,完全可以维持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有的还过上了比较富裕的生活。

乡村医生往往都有自己的特长,会配制一些比较灵验的土方。我们那儿现在就有好几位,在治疗皮肤病、跌打损伤、小儿腹泻等方面颇有声誉。有一些乡村医生平时注意学习研究,使自己的医术不断提高,最后成为远近皆知的名医。有一位专治妇科病的老中医,早年在乡村住着,后来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在大医院里坐诊,家里也搬到了县城,可乡亲们还是千方百计地找到了他。

乡村医生的脚步几乎踏过村子里每一家的门槛,几乎所有的村里人都见过他们懒洋洋、慢吞吞的样子,听过他们平和而亲切的话语。西药治标中药治本,中西结合标本兼治。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他们像是行走江湖的英雄,一旦知道了我们遇到了病魔的侵袭,就会过来打抱不平,拔刀相助。当他们走出诊所,扛着锄头,走向自己的菜地时,依然是一位满身泥土气息的纯朴的庄稼人。

卖零食的

在我上小学期间,学校里出现过两个卖零食的。

先是邻村的柏大瞎子,主要卖些黑枣、葵花籽、花生什么的。他从不用吆喝,拎个篮子往教室外头一蹲,下了课,孩子们就围上来。好像那时候学校也不管,随便他在哪儿卖,教室门口也行,老师讲课闲了,还和他拉呱儿。他卖东西时,总是一边用手抠着他那似瞎非瞎的眼睛角儿,一边一五一十地数给我们多少黑枣儿,有的同学干净,要到水井处打水洗几遍才吃,有的同学买了就吃,津津有味。另一个是祁老头,本村的,柏大瞎子走了他才来的,也还是卖那些东西,后来添了些本子、铅笔什么,但学校只允许他在大门口卖。我身上存个几分钱,总是忍不住嘴馋,让他用大小不等的酒盅量给我三分或五分的葵花籽。几分钱的,他只用酒盅量,超过一角钱了,才用秤称,但那秤很少用。一次,妈妈给了我一张一角“大钞”,下了课,我就大模大样地到祁老头面前说:“称一角钱葵花籽!”胸脯挺挺的,很自豪的样子。他称完了,倒进我的口袋中,然后我再分给身后一大帮同学,一人三粒五粒的,他们围着我,众星捧月一般。

如今柏大瞎子已死去好些年了,祁老头也太老了,在家里安度晚年。听小孩子说,现在校门口换成了个“高老头”,老头本不姓高,只因他个子高。我们同学到一块,说起童年的往事,总忘不了那两个卖零食的老人。

现在人们生活水准提高了,卖零食的遍布城乡各个角落。零食的花样时时翻新,惹得孩子们围成了团。当然零食也不只是孩子们才去买,大人也会买了满街转着吃。记得我高中毕业后到一所商业学校读书,闲暇时和同学逛街,见有缠棉花糖的,这个零食小时候没吃过,现在觉得该尝尝。让人家缠好吃了,感到没什么意思,没有吃柏大瞎子带眼角屎的黑枣有味儿。看来年龄大了,童趣也就淡了。

阳光小巷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条洒满阳光的小巷,以及住在小巷里的一位老人。每每想起,总会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和深深的怀念。

那时,我在邻村的一所初级中学读书,每天都要徒着步走过那条小巷。早晨,朝阳在巷子的东头;傍晚,夕阳在巷子的西头。就在这太阳的起起落落中,我注意到了一位老人。他就住在巷子边的一所茅屋内,门扉前有一株木槿花。渐渐地,老人,茅屋,木槿花,在通过长长的小巷的日子里,让我感觉到了一份独有的风情。

老人有时拄着拐杖站在巷口,有时坐在一张小竹椅上,阳光静静地映照着他那苍老的面孔。他那么慈祥,总是笑眯眯地望着我走过他的身旁。我那背着草绿色书包的身影,就会在他的视线里越走越远,走向我的家或者我的学校。

我终于开始向父母打听关于老人的情况,父亲也是满怀敬意地告诉了我很多。老人年轻时,在淮海战役那阵子,担任支前队长,带领村民们用肩挑、用车推,给前方将士送去了人民的支援,他本人也受到了不少嘉奖,中央首长还接见了他。后来他也入了伍,还参加了志愿军,为保家卫国跨过了鸭绿江。在朝鲜战场上,他战斗非常勇敢,为死守一个高地,和美国大鼻子兵展开了肉搏,一人就挑翻了多个鬼子,而他的右手无名指和小指也在大拼杀中留在了异国的土地上,腿也受了伤,现在走路也不大利索。鲜血和伤残换回了和平和胜利,也换回了复员回乡的命令。这一切,他并不后悔,仍以军人的职责要求自己,在家乡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一直受人尊敬。老人的经历让我暗暗地添了一份由衷的敬意。

有一天因为天气不好,我上学晚了,跑着通过小巷时,一只尺子从书包中颠掉了,我没有发现,那位老人看见了在后面喊我,我开始也没有听见,等我听见时回过头,只见他一瘸一拐地追上来,把尺子递给了我,我果然见到了他手上的伤残。我腼腆地把尺子放进了书包,不知说什么好,他望着我,笑着说:“快走吧,可能要迟到了。”我的心霎时在那个初冬的早晨涌上来一股暖流,遍及全身。

我初中毕业那年夏天,曾到远方亲戚家玩了一次。走的那天清晨,阳光透过碧绿的树叶的间隙,闪闪烁烁地泻下来,撩拨着我兴奋的思绪。我依然走过那条小巷,却没有见到那位老人,他的门扉紧闭着,只有那株木槿花,披一身黛绿的叶子,开着几朵粉红色的小花,晨露正在上面晶莹地闪耀。老人不在家么?或者病了么?……我在巷口徘徊了好长时间,仍不见老人出来。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我如此地等待老人出现是要干什么。没见到他在巷子里,我总觉得心里有一丝失落,我就这么带着一份失望踏上了旅程。

当我回来时,时光已悄悄地走进了秋天。我袭一身风尘,回到村子,已是灯火阑珊了。我又走进那条熟悉的小巷。经过老人住处时,茅屋内却没有一点灯光,四周显得很安静,只有夜晚的空气中飘来缕缕木槿花淡淡的清香。我回到家,还没有放下行李,就心有预感似的问母亲有关那位老人的情况,母亲接过一个挎包,叹了一口气说:“哎,老死了……”

那夜,我哭了,流了很多的泪。少年的我坐在橘黄的灯光里,听秋虫在墙根下寂寞的吟唱,树上的落叶不时地敲打着我的窗棂……

泥哨子

遍布各地的乡村,都曾出现过肩荷杂货挑子的货郎,老远的,拨浪鼓一敲,乡亲们就知道货郎来了。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货郎从不敲鼓,只吹一种泥做的哨子。

故乡货郎的泥哨子,又叫做“泥响儿”,选用黝黑的粘土揉捏后烧制而成,三角形的,个儿也不大,倒有些像菱角,有两个或者三个眼儿,构造类似于埙,但吹出来的声音,不是埙那样的苍凉而幽远,它的声音清脆而柔和,像鸟鸣一样悦耳动听。用泥哨子代替口干舌涩的吆喝,效果很好,又更加的乡味十足。

吹着泥哨子的货郎,走在故乡长长短短的小巷里,不一会儿就围上来好些人。东家二嫂买一缕缝被子的线,西家大娘买一根上鞋的针,或者四叔家的燕姐买一根扎头的红绳,三爷家的翠姑买一盒搽脸的油。那时的钱比现在金贵多了,轻易不舍得用现钱买东西,大多数就用废东西换。奶奶把她梳头时掉下的头发日积月累起来,等货郎的泥哨子一响,拿去换一枚顶针。我们小孩子也会拿废牙膏袋子什么的,换来几粒糖或者削铅笔的小刀。即使没钱买了,没东西换了,货郎一来,我们也会围着看半天,直到咂着嘴巴,望着人家吹着泥哨子走向别的地方。

近些年来,小杂货店随处可见,货郎的身影就极少了。见不着了,年龄也一天一天大了,竟在心里怀念那清脆而柔和的泥哨子的声音。我曾自己找来一些粘土,打算自己做一个泥哨子,由于实在手拙,到底做不出来,只好罢了。这个声音也许真的就要消失了,只能留在童年美好的记忆中了。

谁知那日泥哨子的声音却又响了,货郎真的又来了。一位老人,推着一辆装满杂货的独轮车。车一停下,依然围了一些人。据老人讲,他原先就靠这个维持生计,后来生活好了就不干了,现在儿孙满堂,在家呆得闷了,就操起这老营生了,赚钱多少倒无所谓,图得是一种乐趣。我提出想买一个泥哨子,老人说没有,只做了手上那一个,如果想要,等他回去做几个给我。我很高兴,却至今再也没见到那位老人。

风筝送信

清末画家吴友如有一首题画诗道:“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这说的自然是风筝。自古而今,民间放风筝,已成为一年一度清明时节与踏青、扫墓结合在一起的民俗活动。春回大地,丽日和风,各式各样的风筝在空中扶摇飘忽,把明媚的春天装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小时候,在我们乡下农村,每年我都会扎几个风筝放着玩。那时候我们极少去买现成的风筝,总是自己找来芦柴、旧报纸,在大人的指导、帮助下扎,式样无非是圆形的、方形的老一套。记得这其中有个叫小四子的伙伴最会玩风筝,他扎的风筝不单是式样特别,而且也经放。他把线儿拴在树上,能让风筝在天上持续好几天。放风筝时最好玩的游戏是让风筝“送信”,这也不知是谁最早发明出来的,反正我们也是看见小四子这样玩才学会的。风筝放到天上后,将一张纸撕个窟窿,串到线上,那张纸就随着风顺着线嗖嗖向上,越升越高,很是有趣。如果一连发送好几封“信”,那纸在线上有了间隔,远看像是站了一排子小鸟;串在线上的纸,要是换用红的、绿的有颜色的,那看上去又像是一根开花的树枝伸向了天空。

我们让风筝发送的当然不是什么信件,无非是放飞了一颗颗天真烂漫的童心。不过,历史上风筝真的送过信,它曾在古代一次战争中立过汗马功劳。唐朝末年,田悦的军队包围了临安城,眼看孤城危在旦夕,为了搬来救兵,城中守将把求救信捆在风筝上,放飞出去,及时地把告急信息送到城外援军手中,城危遂解。我那小伙伴小四子后来当了兵,复员回家后在邮电局工作,现在是线路班的班长。他说,小时候玩风筝送信,是把美好的愿望送给虚渺的天空,现在他们的工作是把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

儿时放风筝的情景如过眼烟云,早已随时间流逝。那日经过河滨广场,见到许多小朋友在放风筝,情不自禁地就想起了旧日时光。我真想让风筝替我送一封信给过去的岁月,寻回那一份早已丢失的童趣。

吉祥蒜娃

每年端午节前后,在我们苏北农村,许多农家的门楣上都会系挂一个好看的蒜娃娃,乡风民俗,流传至今,颇有趣味。

本来各地都有在端午节前后佩戴香包的习俗,特别是小孩子,上了年纪的老人会用五颜六色的丝钱绣个香包,挂在他们胸前,以示驱邪辟疫。《尔雅·释器》上说:“妇人之纬,谓之缡。”缡,就是香缨,一下子就把香包的起源追溯到先秦时代,所谓香包的“香”,是里面装了雄黄、艾叶、冰片、藿香、苍术等香料。香包上绣着各种图案,质朴而又别致,庄重而又富丽,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我们那儿也有这类香包,蒜娃娃也是香包的一种,只是它一般就系挂于门楣,不挂在人的身上罢了。

蒜娃娃的做法也很讲究:头部一定要特别选用一个没有生瓣的独头蒜,圆鼓鼓的,真像一个小娃娃的脑袋。然后用红色或黄色的布片包起来,用笔画或用丝钱绣出眼睛、鼻子、嘴什么的;再用花布缝一个小身子,里面像香包一样填入香料;小身子下面缀上一溜五彩布条,算是裙子;最后将头和衣裙连缀好。也有人家不知是懒省事还是创意大胆,只将头和裙子直接连起来,省却了小身子,不过这样的蒜娃看起来更有情趣。另外,还要折一段桃树枝子,找几根稻穗(脱了粒的也行),把它们拴在蒜娃娃头上,一个活泼可爱。生动有趣的蒜娃娃就真正做好了。

每至端午,家家户户要包粽子吃,把艾叶、菖蒲、桃枝等挂于门侧,门楣再系上这么一个蒜娃娃,微风拂来,暗香浮动,令人神志清爽,心扉开朗。因这农历五六月间,气温升高,毒气盛行,人们常会感染疾病,这蒜娃娃上的独头蒜呢,正可以以“毒”(独)攻毒;桃枝则是人们传统中辟邪祛恶的神物;稻穗又寓意农家能五谷丰登,粮食满仓。人们借此祝福日子能多姿多彩,平安吉祥!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经典散文>>
随便看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jnbb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8 21:5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