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词语 端午文章
释义

端午文章(精选20篇)

谁将菖蒲饮端午

文/姜维群

地球变暖,有两种植物可证也。一是竹子,二是菖蒲。

竹子是南方植物,在天津旧时私家园林、个人笔记中很少看到有竹子的踪影。笔者见到的竹子种植是上世纪80年代在天津大学“黾园”,即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时任所长的王学仲先生特意讲道,竹子在天津,在他这里成活了,算是北方第一竹了。此言不虚。

菖蒲在明清文人画中尤夥,但作为北方的天津从未见过。近年洋花东进南草北移,菖蒲在花市随处可见,并率先摆上画家文人案头。

时近端午,可以侃侃这菖蒲与酒了。

中国的日历上,凡年节就是庆,庆就是乐,乐当然离不开酒,这个链条的构成几无例外。端午节不光是粽子,其中两种酒支撑了这个节日的欢快。这就是雄黄酒、菖蒲酒。这里我们只讲第二个。

不要小瞧这个野草菖蒲,端午节的另一个名字叫菖蒲节。菖蒲是何方神圣?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七卷有“陈可常端阳仙化”一章,写南宋绍兴年间落第士子陈可常在五月初五作《菩萨蛮》词:“包中角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把粽子(角黍)、五彩线、菖蒲酒说了个遍,然后在端阳节这一天他成仙了。

“樽俎泛菖蒲”,无独有偶,苏东坡有《皇太后阁贴子词》:“万寿菖蒲酒,千金琥珀杯。年年行乐处,新月挂池台。”这个菖蒲酒不仅登上大雅之堂,而且年年还是皇宫内苑行乐的上佳之物。

说到这里,谁敢小觑这野草?正所谓,一物入紫殿,身高九重天。菖蒲酒不会是虚名浪得。李时珍《本草纲目》这样记载:“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更有《太平圣惠方》,记载颇像当今的广告词:“饮百日颜色丰足,气力倍增,耳聪目明,行及奔马,发白变黑,齿落再生,尽夜有光,延年益寿,久饮得以神通。”简直嚷嚷得过了。

言及至此,宜有一事必视正听,此酒中菖蒲非文人案头菖蒲也。案头菖蒲实为野草,文人求其形爱其绿,而酒中菖蒲是生长在山涧泉流之旁的名贵药材,是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

然地生万物有用也,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五月五日,渍酒以菖蒲,插门以艾,涂耳鼻以雄黄,曰避虫毒。”饮酒入内防毒内侵,插艾于门防毒外入,再以雄黄涂抹耳鼻,由内及外立体“消杀”。

以植物的气味和药性与“恶五月”的虫毒对抗,是无化学污染的“绿色”防御,作用是大是小还是微不足道?两三千年中国人年年过端午,岁岁老一套,虽是节日习俗,似在坚持着一种生存经验。英国赫尔普士说:“经验是从痛苦提出的精华。”敢说菖蒲酒何尝不是?

谁将菖蒲饮端午?敢将端午饮菖蒲。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常常免不了借仙还魂,让人五迷三道。但是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宗旨,还是精华大于糟粕。不是吗?

菖蒲酒,曾经驱逐“恶五月”虫毒瘟疫液化的符箓,虽现在剩下的仅仅是一个符号,却负载着民族千年习俗的绵延不绝。

且行且珍惜吧。

端午节的记忆

每当端午节,妈妈起得很早,煮很多鸡蛋,送给邻里的孩子们,同样我会收到邻居们送的鸡蛋。那时邻里的关系非常友好。因是节日,家家有许多好吃的东西,孩子们显得很开心。家家门前插上艾叶和昌蒲,那时并不知道插艾叶和昌蒲意味什么,只知道那是端午的标志,长大了才晓得是驱邪。

妈妈会去田野采一些消炎降火的中草药,然后洗干净,晒干收藏,名为“端午茶”,谁要是头痛脑热的,泡上端午茶喝了,病就好,仿佛端午茶治百病。

那天妈妈给我的肘部、额部抹上一种土话名叫黄丹的粉末。妈妈向屋里的各个角落撒上石灰,喷洒白酒…… 那时候没有吃粽子的习惯。

这是我对六岁前端午节的温馨记忆。之后妈妈生病走了。

故乡的端午节

文/张才富

又是一年粽叶飘香、龙舟飞渡的端午。身居异地,人事全非,岁月飞逝,往事渐远!

故乡的端午节,有很多传统习俗,在离开故乡的这些年里,总是会不经意间回忆起来,觉得有种隔世尘封的感觉!

江汉平原的故乡,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人们传统的三大节日。春节是全家人一年忙到头的人们,欢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团年饭,迎接新年到来的日子;端午节的意义是为了纪念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每逢此节,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喝雄黄酒的习俗;中秋节,花好月圆人团圆,人们则以吃月饼以示团圆。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依稀记得,故乡的端午节,有过小端午、大端午、末端午的习俗,小端午为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五月十五,末端午为五月二十五,又多是把端午叫做端阳。

我是农民出身,记得每年端午,正是故乡农忙季节,村里的人都忙着打麦子、抢插中谷秧,还没到端午那天,每家都提前把鸡窝里捡的鸡蛋留着,买酒曲,割艾草,打粽叶,泡糯米,淘洗新收到小麦,轧出白面等,为过端阳做准备。主妇总要挤出时间来做伏汁酒、包粽子,用石磨去推出蒸菜米粉。也有三五家组织起来,请来一个勤行师傅,在晚上发虾馓,炸油条。

故乡的端午节,女婿们都要给岳父母及嫡系亲属送节礼,俗称“送端阳”,用来孝敬长辈。在仙桃,末结婚的毛女婿(也称毛脚女婿),要送上三年,岳父母才肯答应把人。前两年只是送岳父母一家,三市斤猪肉,瓶装酒两瓶,虾馓十二筢(也就是一打),另外还要给未婚妻扯几尺做褂子花洋布等。送节礼一般是选择五月初二或初四这样的双日,毛女婿穿得体面,头发用水打湿梳平,一个手提包把节礼装好背在肩上,步行到丈母娘家。如有老人的家庭,打几个荷包蛋、煮几个粽子,这送节礼的毛女婿吃完放碗后,为讨丈母娘喜欢来到地里,换回丈母娘回家烧火做正餐,蒸鱼蒸肉办十碗。原先的婚姻是父母包办,三媒六证的,婚前又缺乏了解,更谈不上有感情。忙完活,毛女婿同未婚妻回家吃饭,走在路上,也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互不说话,两人使眼色时,未婚妻紧张得脸红心跳。

第三年,也就是毛女婿求岳父母把人的当年,这年的端午毛女婿去送节礼是满送,包括同堂嫡亲的叔子伯爷,媒人先生。礼品同前二年的大致一样,只是每家多了一把毛扇,未婚妻也有一把,老人则是包头(头巾)、香烟等。白酒也不是瓶装的,是散酒,用空酒瓶一灌,报纸卷个酒塞,有个八九上十家的,毛女婿用箩筐要挑上一大担。丈母娘烧火做饭,毛女婿在丈母娘家吃,送来的猪肉自然要多出一二斤。毛女婿回家时,叔子伯爷有打发,那时,回钱的居多,十元二十元不等,媒人先生是白吃。

三年的节礼,还有年礼、中秋礼送后,媒人先生从中牵线,女方同意把人,双方选择好良辰吉日,准备结婚。男方请媒、报期,喂期猪;女方准备嫁妆,并开出几件几套的衣单,男方请来裁缝师傅,接未婚妻过来“开剪”(为未婚妻做妆新衣服),等待着田活忙完结婚。

嫁出的女儿在第一个端午节,女婿给岳父母送端阳时,做父母的要给女儿打发竹床,细篾斗笠等。

故乡的端午节,五月初五的那天,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插上了艾叶,割肉买鱼,杀鸡宰鸭,做上一顿美味的盛餐。早餐是吃鸡蛋伏汁酒,虾馓粽子;中餐和晚餐喝雄黄酒,吃沔阳三蒸十大碗。

故乡的粽子有咸味的肉粽,也有蘸糖吃的素粽。每年端午节前几天,人们从湖里打回粽叶、泡糯米,开始包粽子。用一二片粽叶圈成圆锥形,用小匙往里面注入糯米,按结实后,放些调配好的馅后,再灌入糯米按结实,然后封口,用棉线或荐草捆紧,一只棱角分明、漂亮的粽子包成了,粽子煮熟后就可以吃了。

除了包粽子,这里的人们也喜欢做些虾馓,虾馓有的地方叫馓子。炸虾馓先将面粉加入食盐、明矾、清水揉和,面揉好后,搓成粗条,抹上食用油放入盆中醒面。待油锅热时,将面条在掌背上盘成并列成环状,入油锅炸至金黄色,捞出沥干即可食用,吃起来香脆可口。

“今乃是,五月五,龙船会上;众兄弟,他约我,玩耍端阳”……

赛龙舟,是故乡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此后,人们把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作为纪念屈原的一项重大活动,用意是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故乡都举办龙竞赛。小时候观看龙舟赛,河两岸男女老少,小摊小贩,人山人海,那热闹场景还清晰地留在脑海里。晚间,土台班子上演与端午有关的沔阳花鼓戏《白扇记》、《白蛇传》等,白娘子和许仙那忠贞不二的爱情传说,在民间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故乡的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只有粽子文化,龙舟文化,端午节民间还流传着插艾、饮雄黄酒等习俗。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插艾叶也是故乡端午节的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艾叶,又名艾蒿,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人们将其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用以驱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旧时,人们洒雄黄水,饮雄黄酒,也是为了激浊除腐,杀菌防病。因雄黄酒带有毒性,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民间再也没有喝雄黄酒的习惯了。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又是一年端午节,又是一段回忆!端午是个传统节日,也是一个美好的节日。关于端午节,民间有很多习俗,但在近些年,这些传统民俗已濒临流失。回味起故乡端午节熟悉的风景来,也让人迷恋迷茫,惊喜不已。故乡的端午节,是一曲意味深长的歌谣。

闲话端午

文/玉兰客

记忆中小时候的端午节,既是盛夏的大节,更是春节后的又一个隆重节日,充满童趣。那时,除了几个老秀才,没有几人知道端午节的来历,至于屈原和汨罗江更没听说过。

如今提起端午节,就必得怀念屈原,文必汨罗,诗必屈子。好像不如此,就是不懂历史,不爱祖国。

亦闻原始的端午节就是一个农事节,人们庆丰收、祭黍神。巧的是,屈原在这一天选择了离世,选择了献身警世,为端午节增添了几多伤感与崇高。

屈原是伟大的,精神可歌可泣。从公元前278年算起,汨罗江又流逝了二千二百九十六年,屈原的英灵也在江中生长了二千多个春秋。

端午节,对于文人来说,有了一年一度抒怀的时机,欣欣然;对于百姓来说,在庸常的劳累中得到丝缕的清闲,乐陶陶。这些都赋予了端午节存续的必然性。

历史自当尊重,先贤亦应敬畏;饮水当思其源,经过且记来处。要纪念屈原,就要过好端午节。只有端午节的具象符号真实地存在,节日的风俗才有依托,民族的魂魄才不致飘散。

中华之泱泱,风俗之各异,不能也不可能求其同。昆仑天山,兴安长白,三江源头,天涯碧海……无论以何种方式过端午节,都是对屈原的纪念,对节日的传承。

粽子、艾叶、菖蒲、花花馍、雄黄酒,这些都是端午的具象符号;竞龙舟、打露水、悬艾叶、颂诗章,都是过节的方式,不一而足,不厚古,亦不非今。

踏晨浸露,摘叶拂尘,掬风醒怀,未尝不可;享受美餐,举杯庆丰,敬畏上天,未必不对。

我追怀屈子,吟诵爱国情怀,思慕粽子龙舟,渴望香草加身,也愿意在端午节里打露水,寻艾叶,觅莓子,喝雄黄酒,吃花花馍,更加希望夏季里的端午节,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永远闪光,在传统的节日中永不失色。

端午的念想

文/汪燕

又到端午,朋友间聊着也就谈到了如何过节。

粽子、艾草菖蒲、龙舟、五彩绳、屈原,这些原来的端午符号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升及越来越多选择的出现,逐渐被淡化和代替。

蓦然非常怀念充满人情味的粽香节。

一个记忆似近非远盘旋起来。沿着蜿蜒的水渠走,每户都炊烟袅袅夹带着煮粽子的热气,伴着我一路飘香到家。推开小院门,奶奶姥姥们围着两盆泡软的白黄糯米一盘枣,摊着粽叶一挽一系,一个个成型的胖粽子就能送回里屋开煮了。小孩的叫喊伴着吠声惹得包粽子的奶奶们一声声招呼:“慢点,慢点……”

傍晚时分,天气凉爽起来,在露天小院支个大桌,按辈落座后,热气腾腾的绿粽接踵而至,零星再添几道特色小菜,烫一壶小酒点缀。一家人四世同堂,杯觥交错间其乐融融,家常里短,悲怆哀忧都击碎成星星点点,消散殆尽。

饭后慵懒,小黑狗耷拉着脑袋卧在一处,母亲在门墙上挂了艾草,奶奶坐在小板凳上编五彩花绳,几个小孩围着争着要戴。奶奶打趣叮嘱道:“带上了只能在端午后第一场雨把它扔在草丛中,这样蛇呀、虫子呀就不会咬你喽。”小孩们懵懂点头,似懂非懂,也包括我。

后来,半夜我做了梦,花绳在手腕上松动,掉落,变大成五彩巨蟒,带着我飞出屋去,盘旋在屋顶,然后对周边草丛细细碎语,告示以后全家人都不会被蛇虫所困所扰。我高兴坏了,竟被自己笑醒了,起来黑寂,我又悄然入睡了去。

恍惚间,朋友拿起一盒定做精美的粽子让大家品尝,水果、豆沙、咸鸭蛋、香芋、熏肉、莲子、八宝口味多。我挑了又挑都放下了,此刻特别想念一家人围坐亲手包的糯米粽,浸透浓浓的乡情味。

粽叶、糯米、红枣,端午节。我包了最简单却最好吃的粽子。

端午遐思

文/张梅

艾草

每一座大山深处,都隐喻着原始的恩情。从远古,到今世,不老的传说,或纯朴,一直在演绎,爱与被爱。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正如,端午莅临,善感的露珠,早早睁开眼睛。此时的母亲,已经步入第一缕清新,在山脚,蹲下来,用粗糙的大手,拔出一生一世的坚守,或眷恋,或传承。一只小鸟,展开翅膀,用风,与母亲交流思想。

空中,有香。眼中,有苦。心中,有甜。

手上,有纯净的水。脚底,有干净的泥。在水和泥中间,有风景,美丽如初。

当太阳刚刚露出脑袋,屋檐下,门框上,一棵棵艾草,已把小小庭院,装点得古色古香。

据说,端午清晨的艾草,能祛百病。有谁知道,母亲,正用一生的艰辛,祛除儿女的痛?!

粽子

母亲的粽子,是用黏米做成的。很黏!像亲情,永远黏在一起,不离不弃。

端午未到,母亲的心,就开始发甜。所有的心情,都从手中,传递到米上。

每每这时,窗外的风,都会把阳光,搅拌成五彩的微笑。

宛若,吃粽子时,母亲总会给我们,加点糖。这是生活必备的佐料。一如我们脸上,甜甜的阳光。

这么多年,每年端午,母亲包的每一个粽子,里面都有一颗红枣。

红的是心!日子,早出晚归。太阳,从早晨,红到傍晚。

这样的境况里,一个又一个身影,给回家的路,增添着厚度,或温暖。

龙舟

故乡缺水。

湖,在千里之外。河,在梦中流淌。

只有龙舟,还在。坚忍,执着,不畏风雨。

每一个走出家门的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船啊!

每年,当粽香,弥漫整个村庄,父亲,定会荷锄而立,他眼中的庄稼,茁壮在远方。而母亲,定会独坐窗前,默默地,想着一条江,泛起的浪花,让一尾小舟,有了龙的图腾。

风,是号子。柳,是浆。

当阳光给正午的炊烟,涂上一抹纯粹的蓝,父亲和母亲,就会把一朵云,想像成舟。海呀!你这思念的波涛!

天空多大,子女的路,就有多宽。

水,轻柔于时间内部。舟,行驶在岁月深处。

屈原

当我品读屈原的时候,父亲手中的锄,像一柄剑,直抵大地的内心。

一只鸟,鸣叫着历史的锋芒。

而母亲,正安静地坐在火炕上,包着年复一年的粽子,面容祥和。

蝴蝶落在窗台上,一双翅膀,轻轻地,舞动阳光。

父亲不知道屈原,他只晓得,这一天,要锄掉田里的杂草,给每一株禾苗,拓展一片干净的土地。

母亲也不知道屈原,她只是想,等粽子煮熟了,飘游的子女,定会回家,并欢快地,喊一声——香!

万事万物都有内质的联系,就像父母和屈原,中间虽然隔着历史,但穿过时空隧道的风,都在抒写着——家国情怀!

大也好,小也罢,活着,并成为历史章节中,一个小小的标点,足矣。

端午亲情 粽子飘香

今年的端午节前一天,我们全家三口到老家,和姐姐及妹妹一家欢乐的度过。和每次的相聚一样,我们姐妹兄弟聚在一起时,总是回忆小时候在一起的欢乐时光,难忘的亲情,回忆着我们共同的父母,想起童年那些粽子飘香的端午节。

时光的岁月似水流过,转眼间,我们的父亲已离开我们十周年,而母亲也离开我们五年了。自父母过世后,你姐弟各自忙于工作,难得聚在一起,每当聚在一起时,彼此叫着小时候的绰号,回忆小时候的故事。记得每年的端午节,家里都是一番热闹,父亲早早的泡米,泡粽子叶,包好粽子蒸在锅里,满屋子都香味飘飘,而且,我家和别人家不一样,不仅有粽子,还有粘米做的切糕,这切糕的制作挺讲究,做不好外边熟了,里边还是生米,而父亲做的切糕,里外嫩香,吃上去可口味浓。记得和父母兄弟姐妹度过的日子,粽子飘香一年又一年的端午节,香甜着我们童年端午节的记忆。如今,多年来,每每端午节,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的粽子,不知怎的,眼前总会浮现当年在家里吃粽子吃切糕的情景,父亲母亲慈祥的面容,是那么的可爱可亲,我的嘴边永远地飘起了粽子清香的味道。仿佛那些香气怡人的粽子和切糕,仍在我齿间流动着香甜的滋味。

那时候的逢年过节,我们虽然过着清贫的日子,父亲和母亲是那样热爱生活,精心的哺育培养我们姐弟,对生活充满了乐观,他们把希望寄托于我们,把日子过的有滋有味。

随着生活步伐的加快,父母衰老,先后故去,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味道,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独立的家,另一种日子虽说比几十年前富裕,却感到苍白,没有了那种纯情,真情,团圆和温馨,平安和快乐。

今年年初,妹妹打电话,说犯了心脏病,医生说需要做心脏的支架,我当即让妻子打电话,让妹妹来市里最好的医院,做一个全面的检查,看一下是否需要下支架,妹妹还不到50岁,下了支架就永远不能取下来。姐姐陪着妹妹到市里,我找到医院的朋友,为妹妹做了心脏的全面检查,医生说不用下支架,心脏有些小问题,吃些药会调理好的。我是始终不相信妹妹会病的那么重。当妹做完检查回家时,她像换了一个人,除去了心里的“病”。

端午前一天,我们相聚在一起时,大家都异常的高兴,一起逗外孙,一起喝着美酒饮料,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共同回忆着养育我们的父母,共同享受着节日的欢愉和快乐!那些纯真的感情,善良朴实的父母,从小就感染了我们,一直温暖着我们,伴随着我们,让我坚信人间自有真情在!让我学会用真情去温暖世界,温暖亲人。

我想,这是我人生的一笔珍贵的财富!

端午帖

文/王祥夫

端午节就要到了,早上起来画一幅枇杷小蜂。在南方,一吃枇杷端午节就不远了,原本还想写一点纪念屈原的文字,却忽然把话题扯到了角黍上来,也正好借此说一回雄黄喝不得。

端午节必吃粽子。关于这一点,从南到北并没有什么不同。古人把粽子叫做“角黍”,是因为粽子有角。粽子一般都是四个角,三个角的也有,但据说还有能包出五个角的,但鄙人从没有见过。古人包粽子以黍米,黍米即黄米,黄米性黏,味道亦特殊,昔时人们祭祖必用黄米,一碗黍米饭蒸熟,黄澄澄供在那里亦真是好看,若此时派糯米上场,恐怕就要被比下来。

说到粽子,当然离不开包粽子的苇叶,水泽河汊到处长有这种水生植物,一般包粽子是要用新鲜碧绿的那种,而有一种说法倒是一定要用隔年发了黄的,据说味道更浓。就像是我们吃蘑菇,鲜蘑菇怎么也比不过干制的香一样。但要是画粽子,白石老人画的是那种碧绿的粽,如果用赭石画,也许会被人错认为是摆在那里的一两块石头。吃粽子要蘸饴糖,或者是玫瑰糖卤。没有听过谁要把雪菜包在粽子里边,像吃雪菜炒年糕那样。

粽子在我国,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食品,一是要在一定的时间里吃,当然你开一个粽子铺长年的在那里卖也不会有人来反对,二是它不能拿来当做整顿饭的来吃,也只能像是吃点心一样吃一两个,然后该吃什么再吃什么。鄙人向来是喜欢肉粽,那种大肉粽,油汪汪剥一个在碗里,无端端看着就有一种富足感。一边吃这样的肉粽一边再喝一点绍兴酒而不是什么雄黄酒。雄黄酒向来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它在孩子们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或点几个点。京剧《白蛇传》里许仙让白娘子连着喝了几杯雄黄酒而且他自己也跟着瞎喝,这真是让人担心,好在那也只是戏文。如果过端午节,人们真像许仙那样都纷纷地喝起来,到后来不是被蛇吓死而是早已被雄黄毒死掉。

端午节这一天调一点雄黄酒,也只是这里点点,那里点点,大人们是手心脚心,小孩儿们是额头,或者就在额头上画个“王”字。还有那艾草,拿来剪做宝剑的形状挂在门头,其用意不必细说,民间的各种禁忌皆在里边,民间的生活也缘此而丰富。

飘香端午情更浓

文/清荷月色

这是记忆中飘香的端午,放在心里溢满了馨香,今儿把艾香散飞,凝成一只粽子,化作漫天的思念。

——题记

青青艾香飘端午,浓浓情思粽是情。此情此景九州同,万家欢乐乐万家。

端午时节梅雨纷飞,龙舟竞渡江河湖海。急鼓声声震天响,万水千山“粽”是情。一年一度的龙舟节,粽子节,在中国神州大地各处沿袭上演。端午趣事,还是童年时最为好玩,我的思绪又随着粽香,回到了欢乐的儿时记忆深处。那里有我可爱的家乡,欢乐的童年往事。艾叶青青门前挂,粽香浓浓四处飘。忆起童年家乡事,几多欢乐几多情。

每到端午,在我们家乡,那天,家家户户都是要在门前挂上青青的艾叶菖蒲和别的叫不出名来的青藤避邪祈福。我们小孩子们最为高兴,因为可以名正言顺地为家里做点事啦,我们成群结队,兴高采烈地上山采青,把那一簇簇绿色青翠的散发着草木清香的艾叶菖蒲等青藤采下来,顺手用一根青藤绑起来,扎成一小捆,拿一根树枝或竹枝穿插着,两小伙伴一组,快乐得像只小白兔般,一蹦三跳地往家中赶。然后把摘来的艾叶等青藤分了,因为不够高,拿上个小板凳垫在脚下,把采摘的艾叶菖蒲挂在自家的门前,那绿色青翠的艾叶,散发着浓浓的植物天然香味,好闻极了。我们小孩子家家串门,看在眼里,喜上心头,也为那些独居老人家门前挂上一把青青的艾叶,以表节日的祈福。

到了晚上,妈妈便要把白天摘来的艾叶、柚子叶、长命草等我不知名的叶子煲成水,用来给我们一家人洗澡以驱邪。在那时只觉得用这些叶子水洗澡很好玩味道很香,可没想到可以驱邪什么的,只是晚上倒是没有那么多蚊子咬我那稚嫩的皮肤了,哈哈,睡觉也香甜了。这种传统,到今天妈妈每逢过年过节的,都会像以前那样,到青草凉茶铺买来给我们弄叶子水来洗澡。只是现在远离了乡土,没有了以前的那种采摘的乐趣了。童年端午乐趣,也唯有在梦里依稀了。

端午节还有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包粽子了,那时我们家乡人包的粽子,不像今天那么多种类,只有那种纯纯的家乡口味,唔,特别的香,是用山上的一种叫“蚊惊”的植物烧成的灰做成的灰水和在做粽子的材料里。做成的粽子,味道独特,轻咬一口,满齿噙香,透着自然的草木清香,这是家乡的味道,爱极了。如果你偏爱吃甜点,则可剥了粽子,轻沾白沙糖,又是别有一番风味。

包粽子时,我们小孩子们是最高兴的,哈哈,因为不在包只在吃,那时的我们确实是好吃的,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平时没有什么好吃的,逢年过节的,就最高兴了,因为有好吃的在等着我们了。不像现在的小孩子,吃什么都是长不好,也不知吃什么叫滋味,像童年的我们,吃嘛嘛香,多简单多快乐的童年啊,嘿嘿……

还记得我奶奶,最爱吃这个粽子了,那时,我们一家围着奶奶团团坐着,嘴里边吃着香甜美味的家乡粽子,边听奶奶絮叨着南湖老家乡的往事。奶奶也怀念旧时往日,只是老家乡南湖,因筑了水库,已成了泱泱的水之国。据我奶奶说,她的妈妈,也就是我们的太婆婆了,一到端午,也是忙里忙外的,给儿孙们包上美味的粽子。居然还有咸蛋肉粽子,我爸爸小时候吃过,据说可香了。轻叹一声,奶奶轻咬一口手中的粽子,眼光微微闪着淡淡的幸福,仿佛在吃着太婆婆当年香香的,无可替代的粽子了,引得我们也直流口水。粽子还是粽子,只是吃在嘴里,心里忆念着已故去的亲人,那永留人世的血脉亲情,在这个粽香飘飘的端午节,有着浓浓的思绪飘着,天上人间粽(总)是情。

奶奶也会给我们讲端午节的故事,说农历五月五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我们家乡习惯叫五月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记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据说,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终生忧国忧民,却屡遭排挤陷害。一纸《离骚》,满腹经纶,终化泡影。最后,诗人竟魂归汨罗江。后来,为记念屈原,端午节也叫“诗人节”。

犹记得前些年,和父母同住的时期,一到端午节前,家门前那条清清的新丰江水,就会隔水传来,那鼓声阵阵,吆喝声声,“咚咚,一二,咚咚,一二”的齐声同气的划浆声势。那漂流在江河上红的,黄的色彩鲜艳的龙舟队伍,在记忆的长河中,永远难忘记。有一年赛龙舟,天空飘洒着龙舟水,爸爸带着我们,奔走在沿江路,追着龙舟跑。龙舟在水上,我们在岸上,观众无数,都在隔岸呐喊助威。尽管天空还飘洒着雨,我们亦不管不顾,只为这一年一度热闹的端午龙舟赛。

中国的端午节,有着浓浓的历史文化,神舟大地上,在端午节前后,便有着浓郁的传统节日风味。端午节对于我,也有着别样的情怀。怀念家乡,怀念亲人,似乎总是在特定的节日里更加的浮现在眼前,镶嵌在心里。

飘雨的端午,飘香的端午,在今天,又飘来了端午时节的快乐往事,原来美好的事物在我记忆深处从不曾失落,就像那串挂在家乡门前的艾草青青还有那家乡独特的粽子飘香……在我的记忆长河里永远都是鲜活的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艾草青青,粽香浓浓。情思飘飘,思忆绵绵!最是一年端午香!在这个飘香的节日,每座城,每颗心里,都溢满了浓浓的端午节味道,在此,祝福亲朋好友们端午节快乐!

端午渲思

文/心路

早晨的胖阳还没有梳妆,馋馋的云在风的唆使下就迫不及待地折腾起来。于是,天变脸了:先是红,后是黑,再是黄,紧接着的就是大喊大叫。直率中的肆无忌惮再也不守规约,那雨,便瓢泼似地下来了,是那种相造相纵式的激烈浇注……

端午水,取的是燥阳那份一直以来孜孜不倦的心劲和傲气。蕴几十日的厚酿深藏,图的是一夏中最端庄最惬意最初始的那一瞬透畅。眷顾,从此再也不愿离开这酣的欲望。仓忙中,缠绵,裂一丈辉煌在不停地摇晃,把那些不知名的含蓄和意想尽情宣泄,带着硕大的翻滚、喘息和咏唱……

风,是个最爱挑事而又极爱出头的主。每一次召唤,都有它本能的殷勤和不安分的随便。“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对它最贴切最到位的评判。谁让你来来冲冲,去也匆匆,刚见又散,转眼消停……

云,那个集温柔和暴烈于一身的角,把思念和等待总是惜洒在最后的那一丝恋恋不舍,轻留一分淡默在落日的余边,让一抹想象和期盼在空中飘扬……

小路上,味淌着负离子的烂漫。那是特意的一片自然在端午里跳跃,那是特有的一份爱慕在驿动中鲜艳,那是草叶上摇摇欲坠的雨珠在兴奋中执着,那是小溪旁追逐的后前在顽皮间相依相牵……

亭亭玉立,还是那株雨后的白玉兰。端午水早已把厚叶抹上一层油状的清鲜。优雅中透出的稍微伤感,方现陶冶下诗成的内含。谁让节季,把无序掀翻?谁把邂逅,变成擦肩?回眸,看是一束无果的留恋。无花的怒放,错过的还是那树默默含悉的恬淡……

只有那盘方圆有致的样粽,挤出一嘴鼓鼓的馋。还有那煮破的蛋,不停地把泛白和凝黄嚼烂,送入凡人皆同而又心体合一的乐园……

在这样一个虚拟的雨过后的燥热难当的近午,节日又送来悲壮屈原?那份骨气,那份节男,可还传承在泱泱国脉?卖的乞怜,早已不齿于那江汩汩的血染。只剩那众通通普普的“愤忾”,在唱那曲难忘的骚愿……

后端午情

端午放假前一天我就忙了,一直没休息。三天假期过去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收到老姐的一个短信:亲爱的妹妹:今天我给你带来了几个妈妈包得粽子,有空过来拿一下,尝尝妈妈的味道。每年她都带给我粽子吃,她不是我亲姐,但很贴心。我亲弟弟都记不得我的生日,她每年都给我祝福的。以前只有我母亲能做到。我到她单位去拿回粽子,有火腿的,有白米的,还有几个野鸟蛋。蛋是和粽子一起煮的,呈暗绿色,剥开咬一口,很香。今年没有我喜欢吃的红豆粽子,嗯,有点遗憾。

端午那天弟弟照样打个电话给我,心照不宣的,今年端午节恰好是母亲60周岁冥寿。想想以前真傻,过端午的时候也是母亲的生日,我们小的,都没给过祝福的,记起来了,在2000年,也是母亲本命年端午节生日时,我买过一个蛋糕,一家人一起吃的。要不然,现在想想多遗憾啊,子欲孝时,亲不在。

想想小时候过端午多开心啊!那时,母亲很美,父亲很疼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忙着包粽子。我们小人是瞎帮忙的,真正忙的是母亲,两个盆,一边是粽子米,一边是粽叶和粽草。粽子草,类似草绳,用来捆粽子。母亲一只手捏住粽子,然后用牙齿咬住粽草一端,另一只手灵巧的勒紧,打个结,就成功了。包得很精致。最后一起放大锅,里面放点鸡蛋,煮熟一起捞上来。凉了,剥开粽叶,清香扑鼻,食欲很快就来了,用筷子叉紧了,放糖碗里沾点白糖,再往嘴里一送,嗯,好吃极了。因为端午节很多时候是碰上黄梅天的,吃不完的粽子,就在家里厨房拉一根绳,粽子们就被挂上去,我们走路都不好走,弯个腰,我喜欢站在旁边闻粽子味道,特别对我这种从小就超级爱幻想的人是种享受:草香,米香,红豆香,足足可以有部童话了。放学回来肚子饿了,先剥个粽子,拖个小登子坐在门口吃,一边发呆,一边听外面的梅雨。那一切一直都活在我的记忆里了。

这样的端午节的画面在母亲去世以后再也没出现过,我们有时吃亲戚包的粽子,有时买回来吃。但妈妈的味道再也没有回来过。有时想想比较伤感,但是也学会了自我安慰,世上万物,生死轮回。有的东西总要失去,只是或早或晚。当我第一次听小红莓乐队的《ode to my famly》眼泪瞬间就下来了,当时就好像看到了很多很多小时候的画面。当我结束这篇日志里,听得也是这首歌,依然很触动……

艾香萦怀

文/疏泽民

艾草的阵地在乡野。

端午前后,山坡上,田埂头,荒地里,小路旁,乃至老屋残墙,往往蓬勃着青扑扑的艾草:茎秆修直,站成密集的树苗;叶片羽状,背面覆有浅白色绒毛,呈现出秋菊的风姿。微风过处,艾叶婆娑摇曳,像一双双舞动的小手,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艾香。

在乡村原野,艾草混迹于野蒿、雀麦、荆棘、芦丛,与野菊相似,很容易被我们的眼睛忽略。冰雪初融,艾芽便开启生命的旅程,从枯叶残桩的旧迹里探出一簇嫩绿。春风吹过,春雨润过,艾芽裹一袭青衣和孤寂,望山而吟,临水而歌,仰天含笑,以扎根土壤的精神定力,默默地生长,默默地攒绿,默默地沉香,直至出落成二八芳龄,亭亭玉立。于是,原野里多了一片密林,多了一处葳蕤,多了一层药香。

外形不易识别,但从气味上还是容易区分。站在它身旁,一股浓烈的草药香,迎面扑来。那是大自然萃取出来的清苦之香,入脑入心。《本草纲目》中记载,艾草是一剂草药,具有理气血、逐湿寒等功效。草药能祛病防疾,辟邪强身,在艾丛里呆久了,仿佛自己也成了一株艾草,浑身上下透着一股清香。

艾草是乡野的隐士。它远离花钵,远离盆景,远离市声喧嚣,只与山野亲近,与农庄亲近,与飞鸟亲近,与星光亲近。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隐在乡野的艾草,一心一意地汲取阳光雨露,把自己修炼成一味清苦的良药,香别人,也香自己。于是,端午的村庄,处处氤氲着浓郁的艾香。

浓郁的艾香,携带着大自然的密码,从历史的长河里漂来,从《诗经》的长卷里飘来。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便是活在《诗经·长风·采葛》里的艾草。露水未干、雾气未散的清晨,沉浸在爱情里的女子,站在艾草丛里,踮着脚尖,望眼欲穿:那个采艾的男子哟,你在哪里?!——原来,端午的艾草,也是一株相思草。

伫立在荒野长风里的艾草,从先秦的风景里走来,从《离骚》的长啸中走来,从亲人的目光中走来。穿越历史烟尘,历经风霜雨雪和炮火硝烟,艾草从容不迫,宁静而安详,孜孜以求,不改初心,直至今天,依然散发出持久的清香。

端午时节,活在《诗经》里的艾草,传承华厦文明的基因,装扮着我们的门窗,装扮着我们的视野,也装扮着我们的生活。艾香萦怀,那是先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浴兰时节

文/子薇

太阳洒下明晃晃的光辉,热烈里藏着霸气,到了中午,把坐在树荫下的人们都逼出一身细汗来。布谷鸟的歌声清晰动听,有着抒情的明媚婉转,还有着贴近土地的朴实纯真,它们在替庄户人家着急呢。我听上去,那歌声的内容简约却不简单,“收谷,布谷,一样不能耽误。”紧收麦子慢收秋,所有的传统节日里,端午时节当是乡村里最繁忙的当口。地里等着人们收割的一望无际的黄澄澄的麦子,把脖颈早都盼望得酸胀弯曲,直到再也撑持不住,齐扎扎地低下头去。日子是金色的,沉甸甸金灿灿的麦子,清风拂过,麦浪翻腾,那般富于力度的华美和艳丽,可以与梵高笔下的向日葵相媲美。

端午时节,汇入欧阳修的笔下,又是另一番景象,“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夏走到端午这儿,很有了些浓墨重彩的意思——从叶到花,从谷到果,都带着沉甸甸的质感。生如夏花之绚烂,但偏偏的,屈原在这一天走向了汩罗江,走向了苍茫,走向了永远。

熟透的桑葚仿佛一只只袖珍玉米,所不同的是,那种浓郁的紫,泛着靛蓝色的光芒,不用去尝,甜味便已经爬上了味蕾,一路攀援上去,把人带进蜜一般的境地里。荔枝的外壳,呈现出桑葚青春期的酡红色,娇艳欲滴,牵引着我们的双手,一粒粒地拈起,剥开,莹润如玉的果肉丢进嘴里,吐核,再也停不下手。

睡莲已经显露芳容,琵琶半遮面,欲绽还休,它们于一柄柄碧色伞丛中探出身姿,亭亭玉立。我们家楼下的院子里,泼天泼地的石榴花,红艳艳的,那般浓烈的色泽,合当挤出汁液来,染指甲,涂粉唇。合欢花仿佛商量好了的,齐齐跳荡于银湖畔的枝头上,把一树树的精气神都提了起来,扶摇而上,直抵苍穹。木槿花多是粉红色,一朵一朵地夹杂于绿叶间,花瓣层层叠叠。紫薇的调子搭得很高,花朵们簇拥在一起,气宇轩昂地立于梢头,简直要独揽一季风光。滨江公园处,栀子花一路开过去,香芬缭绕,而曾经,临近端午时节,每一天,总有一朵栀子花盛开于母亲的鬓边。

五月五,麦子黄,包好粽子过端阳。青青的苇叶,散发着初初长成的少女的体香,让人闻着生出莫名的喜悦。那是母亲去离家有着些许路的水边采摘回来的,洗净后放进锅里煮,历练锤炼的苇叶青涩气尚在,但韧劲已经被镶嵌进了骨子里。我在武汉上学的第一个端午节后,哥哥给我的信里说,“下晚,母亲在昏暗的氛围里裹着粽子,背越发地佝偻……”读至此,我的眼睛便红了。我似是看见母亲站在离家不远处的路口,如同一株苍老的树,一双浑浊的眼睛里,盛满了期待……

包好如山的粽子,母亲是半夜便要起床煮的,端午那天的早晨,我们被浓郁的粽香醺醒,起床后,看见煮好的粽子盛放于大号的笸箩里,旁边还有与粽子一同煮好的鸡蛋、咸鸭蛋,稀饭兀自在锅里沸腾着。母亲从田畈里摘回几株带着露水的艾蒿,插在门楣上,扫把那么高,黛色,浓浓的植物草香,飞扬跋扈地钻进鼻子里。傍晚,我们一家人由母亲叮嘱着拿艾蒿浸泡过的青绿色的水洗澡,这大约便是“正是浴兰时节动”的由来吧。此兰非彼兰,它是指各色田间山头的药草呢。

而今,超市里琳琅满目、包装花哨的各色馅儿的粽子,端午节买回,不过应应景,那种鲜香的诱惑,早已逃遁得无影无踪。它们,只是一味食品,里面缺少了什么,仿佛是乡愁,又仿佛还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鸟语艾香过端午

文/霁月

送儿子去车站搭车时,临出门儿子又去阳台看了一眼鸟巢。阳台上的第二窝幼鸟还有一个赖在窝里没飞走。

昨儿个上午,儿子从武汉回时,鸟窝里齐刷刷的5只幼鸟,全都嘴朝着巢外一个方向密密的挤在一起。身上的羽毛都已长成灰黑了,完全不同于原先的雏鸟样子。我和儿子探下身子去看时,只见尖尖的小嘴一齐喳开,如5朵鹅黄色的小花盛开着。

儿子笑着说:“这鸟都长这么大了,翅膀也硬了,还不飞走,等着鸟妈来喂食。真是一窝懒鸟哦。”

我说:“才不呢,兴许,这幼鸟想更多的体会与兄弟姐妹挤在一起的感受呢。一旦飞出去,就会四海为家,再不会这样亲密的挤在一起了。”

儿子更笑,说:“也对,说不定它们是希望得到更多的鸟妈爱呢!飞出去了,还哪里找鸟妈喂食呀,我说对吧,妈妈。”

一嘻一笑间,只听见鸟儿的吱喳叫声格外的清脆。

端午假期,儿子单位排班两天假。头晚网上订好车票,微信告知回程时间。虽说武汉离家只有两个半小时的行程,上周末双休也曾回家过,只三天的时间没见,过节却分外的盼望着儿子回来。

端午的一大早,即在厨房里忙碌着,煨汤、发木耳、泡红枣、蒸肉粽。然后驱车去早市买回蕲艾、菖蒲和青菜,去一个女友那拿她编好的辟邪五彩蝇。“插菖蒲、挂蕲艾、等儿子、五彩蝇,开心过端午”,我细心的拍照、编字发微信朋友圈,让儿子坐在汽车上感受到妈妈的欣喜之情。

今年早早的就许下愿,端午节这天,一定要多备些蕲艾,留着家用。“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说的就是家乡的蕲艾。“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千百年来家家都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辟邪却鬼。家乡的名人,明代医圣李时珍,更是用蕲艾灸,拯救无数百姓健康。前不久,家乡成功申报了“中国艾都”,蕲艾系列产品在某宝上畅销旺盛。据官方数据,蕲艾产品如雨后春笋,拥有专利38个、批准文号9个。作为身居源产地的我,想到家中父母渐老,儿子已长大,家中必须多备一些蕲艾,护佑家人康健。而蕲艾,一般贮藏3-5年的陈艾疗效最佳。

儿子不知蕲艾,更不知蕲艾的功效。在房间里,他跟前跟后的跟在我身后,看我细心的把蕲艾放置在一个通风的地方阴干,蕲艾的清香立即萦绕在我俩的周身。轻风起,房间里即刻艾香飘溢。

儿子说,“好香啊,它仅就是辟邪驱蚊吗?”

我打开手机微信,家乡官网公众号里,在端午节来临之际,编有6期普及蕲艾的文章,一一点给儿子看。“艾能入药、艾可灸疗、艾可防病、艾可食用、艾可染料……”等几大功效令人目不遐接。

其实,民间留陈艾用途很广泛,7个新鲜艾叶尖吞服诊消化不良,新生婴儿第三天洗艾水浴,婴幼儿帽子上敷一层艾绒护天灵盖,新郎、新娘结婚头天泡艾水浴,产妇洗艾水澡,老年人冬天泡艾水脚,等等,都是民间流传的土方子,经久流传,富有特效。

“那妈妈,从今年端午起,你可要年年端午都要备艾哟!”

正说着,一阵密密的鸟叫声传进来。娘儿俩蹑手蹑脚步入阳台,放眼探去,只见鸟妈立在巢边,幼鸟纷纷的往鸟妈跟前挤,吱吱喳喳放声欢叫。

从今年3月中下旬第一窝鸟蛋落户我家阳台起,两窝鸟蛋12个,共孵出幼鸟8只(第一窝3只,第二窝5只)。记得发现第二窝6个鸟蛋时,我在微信上惊叹,鸟妈也知道放开二胎,这么快就有二胎宝了吗。现在看来,明显的不是同类鸟,当然不是同一个鸟妈的仔了。

室外鸟儿啁啾,室内蕲艾香袅。鸟语艾香中,又是一年端午。

端午蛋

文/刘杰

故乡豫南唐河的端午美食很有特色,别处大都是吃粽子,而老家主要是吃“端午蛋”。当时家里生活并不宽裕,能美美地改善改善伙食,对我这样馋嘴的毛孩子来说,无疑是充满期待的。

记忆中,母亲的一双巧手,将“端午蛋”做成了工艺品级的药膳美味。端午节一大早,她就准备好了艾叶、大蒜、腌鸡蛋、四叶草片等材料。用这些食材烹制的“端午蛋”,是端午时节祛病养生的传统美食。

“端午蛋”的烹制程序很繁琐,也很考究,是对耐心和技艺的考验。先把采摘的艾叶用土井水洗净后浸泡,每半小时换一次水,需换水3次;把艾叶放入盛有井水的大铁锅中,大火烧开后减为小火慢煮半小时,用笊篱捞去艾叶,多余的艾叶水倒入大木盆,待温度合适时给我洗澡用。

接着将有足够厚度的四叶草片,放到裁剪好的正方形网纱的中心位置,把有纹理的一面叶子,紧贴着洗净的腌鸡蛋,以便能印上花;再抓起网纱的四个角,把鸡蛋包好、扭紧用棉线扎实;然后将鸡蛋、大蒜头一并放入艾水,用大火煮开后减为小火,调入红糖,再减为文火慢煮20多分钟,直至鸡蛋完全上色;停火待鸡蛋变凉,打开纱布包,就能装盘了。

“端午蛋”色泽橙黄鲜亮,印花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十分漂亮。但这时还不能吃,还要进行家祭仪式。母亲先盛一盘“端午蛋”递给父亲,父亲恭敬地将它摆在堂屋的神案上,燃上几株香。在袅袅的烟雾中,他满满斟上一杯雄黄酒,均匀地涂在我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说是能避邪驱瘟,防止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五种毒物的袭扰,再由母亲给我佩戴香包、系五色线、穿上绣有五种毒物图案的肚兜,然后给先辈鞠躬行礼,在表达感恩的同时,祝愿我平安健康成长。

终于能吃“端午蛋”了。先将蛋壳敲开一个口,如雪般纯净洁白的蛋白就呈现于眼前了,用筷子一剜,金灿灿的蛋黄就露了出来,还会冒出浓浓的蛋黄油来。剜一点蛋黄放到舌尖品尝,鲜醇绵长的浓香中透着艾叶的清香味,口感细腻滋润,极能刺激味蕾、调动食欲。夹一点“端午蛋”,就一口馒头,再配一颗煮蒜头,真是童年越吃越爱的美味。

草木香气中的端午

文/秋水不语

端午时值五月中,百草蓬勃,佳木秀而繁阴,所以端午的许多习俗都和草木有了联系。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苏轼一阕浣溪沙,写尽端午佳话。“明朝端午浴芳兰”即沐兰汤。一般是用随处可见的松、柏、桑枝、艾叶等药草煮成。这兰汤可祛暑毒、除热痱。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

艾草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人们疾病多发,由于艾草可以驱虫、防蚊,达到祛病的功能,人们就认为是辟邪。

菖蒲,叶片呈剑型,有“蒲剑”之美誉,传言可以斩千邪。

在我的故乡,端午时还有一种有趣的孩童竞技:斗草。取材就是门口的杨树叶,只有那些粗壮的老叶子,才是最好的武器。但是杨树很高,上树采摘是件难事。家里要是有个会爬树的哥哥,那你就神气了。他可以替你爬树找最好的老叶子。我恰巧有个会爬树的哥哥。我便常常拥有那些叶柄粗壮的宝贝。可是这还不算成功。这叶柄还要糅熟:用手慢慢轻轻地揉捻叶柄,让它柔软起来,却还不失坚韧。这样处理过的才是攻无不克的宝器。到了斗草之时,二人四手,各执自己的叶子,以叶柄交叉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

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此刻,我想念那些逝去的岁月,那草木香氛中的端午节……

又到端午

文/董贵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马上要到了,在忙忙碌碌的日子里,端午节只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不过多一点仪式罢了。如今年过半百,身老心闲,咀嚼一些平常的日子,居然有一些新鲜的滋味,尤其相对于一些节日而言,更有新意,大概是到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了吧。

小时候端午节是极其重视的。虽然不会像春节那样热烈,也不像中秋节那样相思,但对孩童来说更多的是新鲜和刺激。我们一定会在太阳升起之前起床,去采艾蒿、扁竹芽等一些驱寒辟邪的草药。还要到小河边用没见到太阳的水洗脸,据说用这水洗脸一年都会顺利平安。其实我们会起得更早,三四点钟的样子,天黑黝黝的,那时树木草丛都很茂盛,水源也很丰富。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想去完成仪式,但天太黑了,我和同去的小伙伴还是有些害怕,一有点风吹草动都很紧张,不由得想起狼吃人的传说。但最终还是战胜了恐惧,提心吊胆地到了提前好几天选择好的地方采摘艾蒿。刚开始时我们尽可能多的采,直到背不动为止,但最后都烂掉了。后来老人们说不用采那么多,我们才少采一些。新鲜的艾蒿带着露珠,有着很清香的味道,让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富足。接着我们跑到小河边,捧起清澈的小河水洗脸,一边聆听着小河欢快的流淌,一边沐浴着冰凉的河水,真切地感受一份清醒和刺激。

当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家时,天还很早,大人们有的还没起床,我们急不可耐地等待着煮鸡蛋和粽子。除了解馋之外,还有一个重要节目就是找玩伴们撞鸡蛋去,我们把采来的艾蒿插到每个门口和窗户缝中,每个人耳朵上也要夹着一棵小枝叶,具体为什么这样做我们不得而知,但如果没有完成就会觉得很失落,甚至有一种不祥的感觉。哥哥姐姐们采的药材要多一些,都是土法叫的名字,后来很少看见,至今也没有去考证。我家后面有一座小山,这一天早上,大人小孩都去山顶聚会玩耍,撞鸡蛋成了小孩们最喜欢的游戏。各自拿着自家的鸡蛋,相互撞击,最先被撞碎和全军覆没的孩子,带着懊恼继续观看别人的比赛,大人们也会参与其中支招,分析哪个鸡蛋会最硬,战果一旦出来,喝彩的、沮丧的皆有,记得在粽子锅里煮的鸡蛋色泽深重,坚硬度好像更强一些。比赛吃鸡蛋也会让那些大肚汉显得很威风。那种其乐融融,弥足珍贵的感觉,多年以后居然成了我的精神驿站。

不知什么时候起,我变得对端午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了。我们出门求学、工作、成家立业,根本无暇及此,端午节不再起早,甚至连煮鸡蛋都成了附庸。在钢筋水泥的壁垒下,内心逐渐变得坚硬起来,端午节成了纸面上和朋友圈里的内容。这天早上散步,看到树林旁边有一些艾蒿在茁壮成长着,不由得心里一动。是啊!马上又到端午节了,时间过得真快,辛丑年小半年的时间都过去了,疫情还在不时肆虐,过去一年的天灾人祸让每个经历的人都心有余悸,想一想屈指可数的未来岁月,不由得喟然一叹。

到了和整个世界和平相处的年纪,终会明白任何事物都有明艳的一面,也有粗糙的一面,生命流过了青春湍急的峡谷,来到了相对开阔之地,变得从容清澈起来。这是生命曲线的一个顶点,站在这里,来路一览无余,去路能搅出多大动静也大致不出左右了。又到端午了,我一定要起个早,找寻那种仪式感。因为生活不是你活过的样子,而是你记住的样子。

那个遥远的端午

文/吴尚

端午节前的一个晚上,我打开电视,观看了中央电视台4套节目《文明之旅》栏目——“五月五话端午”的访谈节目。当主持人问到受访者一生中对过端午节的时候,哪一次印象最深刻时,她的问话把我拽进了对旧时的回忆之中。

那是四十年前的一个端午节。那次端午节可不同,听说县政府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准备在青通河举办一次龙舟比赛,到时候的场面一定非常热闹,我也有观看龙舟比赛强烈的欲望。

那天我早早地起床,试探地问母亲:“妈妈,我想看划龙船去?”母亲一边做着家务一边平和地问道:“跟谁一起去?”我蛮有信心地回答:“与克平和国华一同去。”母亲知道克平和国华他俩常常与我一起粘知鸟,淘鸟窝,钓青蛙,也不做什么坏事,不是个坏孩子。于是就说:“路上小心,站在远地方看,不要往人堆里挤,吃完粽子再走。”听到母亲的许可式的告诫时,我的心一下轻松许多了,缩紧的眉头一下舒展开来了。

端午节吃粽子对我来说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因为每年端午节裹粽子是母亲必做的一件事。我很快地剥开一个粽子,用一只筷子插入粽子大头,蘸上母亲早已准备在碟子里的红糖,吃将起来。粽子还没有吃完,就听到门外国华和克平的喊声。听到他们喊声,我手里拿着粽子,嘴里嚼着粽子,飞快地从屋子里跑到门口。对他俩说:“去的,去的,你俩等等我。”我将最后一点粽子包在嘴里,将筷子递给母亲:“妈妈我去看划龙船了。”生怕妈妈改变主意,飞快地跑了出去。家门口传来母亲的喊声:“你们路上小心一点。” 我们仨已经冲下山岗了。跑下山岗,我们并没有向高阳桥方向奔去,而是一边走一边分享着克平手里拿着的一串蒸熟了的蚕豆。

太阳才一竿多高,远去连绵起伏的山峦在阳光的照耀下,渐渐地在晨雾中显露出来,由灰蒙蒙逐渐变成了墨绿色。路边菜园墙边的栀子花有的还是苞菓,有的从碧绿的尖尖的树叶丛中伸出,向路人绽放。在微风吹拂下,送来阵阵清香。

我自认为到高阳桥还很早。可是,等我们到了高阳桥时,插着“红、黄、绿”等各色彩旗的高阳桥和河岸两边已挤满了人群。男人们穿着的几乎是清一色的蓝和黑色的平布单卦,还有几个穿着灰色卡机中山装,也许是机关干部之类的人物。女人们可不一样了,虽然大多穿的也是布衣,但他们穿的花色品种相对较多一些,有的是蓝底百花,有的是蓝底小红花,有的是白底淡蓝花。那时人的思想相对保守些,没有人会穿上大红大紫的衣服,姑娘也很少有穿裙子的。

我挤进人群发现河水比以前深了许多,一眼看不到河底,河水绿荫荫的。以前河水清清的浅浅的,河面窄窄的,河床黄灿灿的沙子大多都裸露在外面,河岸两边的居民为了省事,常常从河道中间穿梭自如。我站在河岸边并没有看到河里有龙船,心里有一种突兀的感觉。一打听,才知道龙船在上游的南门桥附近。起点设在南门桥附近是因为上游的河道交宽,便于几条龙船同时出发。从南门桥到高阳桥中间,有一个八字型拐弯挡住了两头的视线,所以我们是看不到龙船的。我们仨在河坎上找好了“座位”坐下,迎接着龙船的到来。

太阳渐渐地升高了,天空上的云朵在不停地游荡着,天气随着太阳的升高越来越热了,河岸两边的人群也越聚越多了,汗珠在人们的额头渐渐地密布起来,汗水渐渐地湿透人们的背脊。交谈声、叫卖声、嬉笑声此起彼伏。

此时,从南门桥方向传来“咚咚咚,咚咚咚……” 的锣鼓声,河岸两边的人群一下骚动起来,我也随着人群站了起来,朝着上游望去。望了好一会儿,只听见锣鼓声,却不见龙船的到来。我们的心随着锣鼓声的停止而歇了下来。坐下来,听大人们说,“他们是在练习。”就这样,锣鼓声响过几次,我们的心就被骚动过几次,而在此期间,有人故意大声叫喊着“来了”,当然他也招来别人的嘲讽。

正当我们在渴望地等待时,只听从南门桥方向传来一声枪响,这是发令枪的响声。紧接着“咚咚咚,咚咚咚……”的锣鼓声和“加油”的呐喊声从远去传来,声音越来越响。不一会儿,一条龙船转过了拐弯,紧接着第二条、第三条……紧跟其后。那锣鼓点子越来越急促,两岸的人群一边呐喊着一边向终点这边涌来。

随着龙船的靠近,我才渐渐地看清了龙船的的模样。县城的龙船与电影和书本的龙船不一样,它只是用一般的渔船改装的。船的两头扎饰着龙头和龙尾。龙头和龙尾均用木雕成,涂了颜色,龙船两边也同样彩绘着各种颜色,龙头两边还插着五颜六色的三角旗子。每条龙船的颜色都不一样,水手的着装与龙船的颜色一致。每个龙头背后站一个头扎围巾的人,有节奏地用劲地敲打着鼓面。船上的水手根据鼓点拼命地划着,步调一致。

龙船在水手们的奋力划动下,你追我赶快速地向终点驶来,静静的河水开始涌动起来。河水在龙船的快速的划动下,掀起两条波浪向两边分开,大浪随着龙船陆续地扑打着两岸,溅起白色的浪花。锣鼓声,水手们的号子声,河岸上的呐喊震天撼地如同大潮一样,使人们心潮澎拜。两边河坎的人开始站起来了,为之欢呼雀跃。

当第一条龙船穿过终点线时,从桥中间展开一个条幅,上面写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字样。顿时,鞭炮声,锣鼓声,欢呼声,呐喊声响彻云霄,回荡在整个县城的上空。

那时, 母亲说“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后来逐渐对屈原才有所了解。诚然,历史的记忆,积淀成民族文化。人们用一种竞技的方式来纪念具有民族英雄色彩的人物,这样的活动年复一年不断传承下去,给百姓增添了节日的乐趣,也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

浴兰汤

文/谢辉

住在远离闹市的小区,植物繁茂,高的矮的,阔叶的长枝的,每一株都静默生长。阳光好时树影斑驳、鸟儿关关相和。风儿吹过,野草葳蕤,暗香浮动。足不出户的一月,每一天我都离它们更近,品阅老树新枝、辨识虫音稚嫩,生命轮回喜悦在我心间波动,这样小憩,简单从容。

孩子满月第一件事是药水浴,按老家的规距,洗澡用陈艾、菖蒲还有龙眼树叶、枫树叶或树根熬过的水洗澡,消毒和祛风。记得我妹满月时是母亲熬煮药汤为她洗浴,用大澡盆盛满热腾腾的药水,四面用竹席围起来,再在草席上方罩上布帘。母亲手扶妹妹坐在里面熏蒸、洗浴,让身体吸取药汤蒸汽,释放身体的寒气和沉郁。以前每年的端午都要洗药水浴,大约十岁以后,因为害羞就没有再让母亲为我们洗浴。满月的洗浴,自然不同,母亲心里默默计算日子,准备好药草,以她习惯默然的方式送去细致的关怀,母女的心那一刻无声靠近。

母亲不在我身边,她特地托四孃来给我洗浴。四孃是我小时最喜爱的人,她的开朗能干像外婆。满月的前一天,四孃就把准备好的柚子壳、艾草、菖蒲等一大包药草送来了。打开包裹,药草的味道一下就钻出来,仿佛把外面的世界带进了家,满屋的芬芳。她拿出药草清洗,其中我最认得的是艾草,它的叶子像菊花叶,香气更浓烈些。艾草,老家的田边地角、无论贫肥的土地上都找得见它。缺医少药时,农村人都把它当个宝,有点小病小痛,先去扯上一把艾草熬成汤药服下。端午时节的艾草更是珍贵。四孃把药放入大锅中慢慢熬煮,房间里充溢药汤的香气,她开始准备澡盆,说药汤不能加凉水,须全是熬煮好的药水,家里没有特别大的锅,一锅熬好倒入盆里,又赶着再熬一锅,一连熬好两大锅,把药汤倾入大澡盆里,盆里一池碧绿的汤药,药蒸汽腾然升起像雾一样了,药香浓醇。拉上浴帘,药雾充溢浴室。我坐在澡盆里的小木凳上熏蒸,四孃在旁试水温、加水、忙个不停。她说,满月药浴是不亚于满月酒的习俗,都是家里老人负责洗浴,希望带给你们健康、福气。洗药浴,人易疲惫,你好好泡,然后睡一觉。我额头渗出汗水珠,药汤洗去蒙尘、安抚疲惫,药水柔软却有力,我渐渐放松,感受细微的润泽。内心无悲无喜、无欲无忧,我已洁浄清澈。

露重艾香,田野款款走着那位采葛女子,“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湘水岸畔,“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楚人洗浴祭祀云神。端午,老家院里弥漫起陈艾药香,几个活蹦欢闹的孩子被放入木盆药汤沐浴,洗得皮肤柔滑、神清气爽。浴毕,发肤康洁,换上干净衣衫,外公用手醮上已调好的雄黄酒在孩子面上“作画”,每个孩子额头上都有了一个“王”字,如虎有生气。外婆拿来她缝制的香包,每人一个,挂在衣襟,“兰汤沐浴”之仪即算完成。梦觉,我纯粹得像孩童,重又找回生命柔软的质地。

自此,每年端午我也郑重地遵从这个古老的习俗——浴兰汤。康定的夏天是最好的季节,清爽不燠热。端午日,早早透亮的清晨,山岗河岸沐过一场清透的雨,万物得其所。天赐地造,早晨所有的草都可成药,我走在山边的步道,找寻药草。记得去年购得的草药里有一味叫枕头草,很好辨认。我沿途拔了一把拿在手中,沾满了雨露的药草有丝丝凉意。下桥、将军桥一带,采药人一早上山采得的草药,稍作整理,分成小捆扎好摆放在桥边,陈艾、菖蒲、金银花苍翠鲜亮,任人挑选。我挑好几样,捧在手里。 回家把药分好,一捆挂在门楣,其它的清洗干净卷好放入大锅熬。孩子欢喜地等待药浴,“拍拍胸,不伤风;拍拍背,不伤肺。”从满月开始就习惯浴兰汤,每年端午沐浴成了孩子盼望的事,洗浴的体验定是愉快有意思的。

窗外又开始下起雨来,不似早晨的那样淅淅沥沥,只是细细密密轻轻柔柔,给大地洗浴一般。

浓情端午

文/张秀杰

端午的早晨,我刚刚起床,准备去河边散步,忽听邻居大姐的敲门声。我赶紧打开门,站在门口一脸笑意的大姐手里端着一盘香粽说:“赶紧趁热吃,这是我刚煮好的。”我接过粽子,还没吃到嘴,心已经被浓浓的友爱填满。每年端午,我不仅能吃到邻居大姐包的粽子,还能收到她提前几天就送来的艾蒿。

清晨,河边的空气非常清新,我尽情地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神奇。看吧,野鸭妈妈领着它毛茸茸的孩子如约似的出现在河道里,旁若无人地嬉戏觅食,早起的人们都驻足静静地观看,没有一个人打扰它们。此刻,这和谐的画面深深打动了我的心。

从河边回来,刚进屋,我就接到儿子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小孙女稚嫩的问候声:“奶奶,端午节快乐!”我顿时感到浓浓的甜蜜。

吃完早饭,我遵照82岁大哥的命令,回家过节,肚子吃得圆滚滚的,整个人也被浓浓的亲情包围。

下午回到家,我又接到了一份快递,是儿媳妇给我买的鱼油。我的心中涌起浓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邻里之间的真诚友爱,手足之间的深情厚谊,儿子儿媳的拳拳孝心,人与自然的和谐图画……谁说端午与快乐无关?这个端午,我过得浓情惬意、快乐无比。而这些,都只是我晚年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

随便看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jnbb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8 2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