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远去的村庄 |
释义 | 这是一条路,路的一边是一户接着一户的人家,路很长,人家不少,村庄也就很大。 村子大了居民多了,一些配套的设施也就有了。 首先是商店有了。商店是官办的,整齐地建着十间平房,红墙黑瓦,长长的一排,是那时村庄里最有气派的建筑。店里什么都有卖的,布匹、生资、农具、日常生活用品和小学生的写字本、各种各样的钢笔铅笔,连老师用的彩色粉笔也能买得到,算得上是应有尽有了。商店里的工作人许多是从外地来的,有男有女,还有一对是夫妻。他们拿工资吃皇粮,穿得整齐光鲜,长得雪白干净,是村子里最有身份的人。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村民当然是不一样的。他们早上不吃饭,而是在对面的小摊上买油条麻花、馒头包子,吃的也不是很多,比如油条吧,也就买两根,用手捏着到店门口坐下,再倒一杯水,吃完喝完就行了。吃得少,又从来没有听他们说过肚子饿了的话,他们的胃一定比下田干活的村民们的小去许多。 商店有了,边近摊点也就有了,有卖早点的,有修自行车的,有修补鞋子的,早晨还有摆案卖肉的和设点卖蔬菜的。开小店铺的也有了。有一家缝纫店就在商店的斜对面,开店的是一个小媳妇,人长得不是太漂亮,但因为不被风吹日晒着,倒也雪白干净的很有些耐看。那小媳妇早餐吃的也不多,有时候也学着商店里人的样子买两根油条吃了算事。她出来买油条的时候总是穿着双拖鞋,平时出来做点什么事也是,显得很清闲随意,让人感觉比商店里的人还有身份。小媳妇带了两个女徒弟,都是待嫁的年岁,边近年轻的小伙子们总喜欢到她的店铺里坐坐,没话找话地搭讪着,那用意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 在离商店稍微远一点的地方有一个粮食加工厂。说是粮食加工厂,其实就一台碾米机,所谓加工也就是把村民们挑来的稻子碾成米,收点加工费。这加工厂也不是天天开门,好像分个什么单双日,所以到了加工日那天门口就会聚集许多村民,他们把挑来的稻筐无序地在门口放着,看似无序,其实谁先谁后心里都是知道的,不会出现争先恐后的纠纷。 过了粮食加工厂往前走十来户人家,就是一所小学校。小学校里有三排房子,五个年级五个班,不到十个教师。教师也是拿工资吃皇粮的,但和商店里的店员比起来却没有那样清闲,穿得也没有店员讲究。小学校老师里有一男一女两个年轻的,都还没有对象,但他们俩不知怎么却没有看上对方,村里的青年小伙也没有去动那女老师念头的,大概是以为她和他们的距离太大了,到了后来,大家就眼睁睁地看着县城里的一个青年骑着自行车把那女老师带走了。 有了商店、摊点和学校这些设施,这个村庄里来来往往的人就多了起来,村庄也就很热闹。只是,这都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后来提倡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一些肯动脑筋有路子的人再建房子时就去了边近新建的小镇里。那里居民多,流动人口也多,开个店什么的容易挣钱。再后来又有了新农村建设,这里那里的都建起了居民小区,那里人口集中,房子整齐划一,交通方便,就又有一些人家搬了过去。这样这沿路的村庄新建的房子就少了,老的房子呢,十有二三就空着了下来。商店还在,是给本地人承包了去的,规模小了不少,房子破得不成样子了也没有人肯花钱去修。店里面卖的东西也少了,除了一些生活用品外主要就是烟酒,也不是好烟好酒,好了卖不出去,剩下来村民的购买力是远不如从前的。摊点没了,缝纫店没了,加工厂没了,小学校也没有了,都搬到镇上和小区里去了,曾经热闹的村子就这样一下今非昔比地冷清了下来。 走在沉静的村子的路上,小鸟在一边的树枝上跳来飞去地不停地叫着;路上偶尔的有一两个人走过,幽幽的,能够听到脚踏泥地的声音;坐在人家门口做活的几乎全都是年老的人,他们在择菜或采棉花。从村子里一路走去,绝少能看到年轻人,有也是骑着摩托车呼啸而过的。沉静下来的村庄只有老人在留守着,当他们成了村庄主人的时候村庄当然也就没有了活力。老人在不断地老去,村庄也是,最后它只能成为一段记忆留存在人们茶余饭后的回忆中。 2008年9月14日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优美散文>> |
随便看 |
|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