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春秋,内心总有些感慨想诉诸于笔,但又恐自己学识浅薄,对历史人物把握不准,玷污人物的英明。也罢,胡说一通,古人不会跟我过不去的。
春秋时期,五霸自然是历史的主角。人们在谈论他们建立霸业时,总突出其不可一世的霸气,而我总在各霸主的英雄之气背后,窥探出各自各异的性格和人性中闪光的一面。
齐桓公,首当其冲称霸中原。他尊王、正直,尽管有时也冲动轻狂、好大喜功,譬如在霸业建立前期,不顾国力亏空,与弱小的鲁国的交战中却栽在名不见经传的曹刿手中。但齐桓公最值得圈点的是他对管仲的诚恳态度。为了自己的霸业,他豁达大度,不计管仲的一箭之苦,听从了鲍叔牙的意见,大胆任用曾为对手的管仲,而且用人不疑,对管仲是言听计从,终于在葵丘九连诸侯,把霸业推向巅峰。都说伴君如伴虎,但管仲和齐桓公君臣却融洽相处了40多年,一直到终老,俩人依然相依相伴,在历史上实属少见。说到这点,我总为明相的张居正叫屈。张居正辅佐明神宗几十年,最终却被抄家,而且在阴曹地府还被揪出来,羞辱一番。
提起宋襄公,人们总想到他的愚蠢。就连孔子也曾评价他“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说他愚,最典型的是在“泓之战”他对楚国的态度上,当强大的楚国向宋国进攻时,他不听公子目夷的意见,俩次错过战机。他以一种君子的态度去抵制不公平搏斗,当楚军在渡水时,他没有击鼓出兵,当楚军上岸,混乱中布阵时,他依然按兵不动,当然这些做法在俩军相接时,都是极其愚蠢的做法。但我从中看出的却是他的仁厚和君子之气,只不过这种君子之气对本国的臣民太过残忍。在当今社会中,人们有些缺乏的就是这种仁厚的君子之气。残酷的竞争中,有人一贯喜欢落井下石,以小人之举进行一些不公平的竞争和交易,看看古人,有时我们也会汗颜。
第三霸主晋文公,因为骊姬之乱,常年颠沛流离,风残露宿,受尽了人间的艰难困苦,终于在十九年之后,在舅舅子范的帮助下,登上了晋国君主之位。人们谈及他,总提到他的薄气,记过不记功。但我却看到的是一个历经磨难后脱颖出的睿智、多谋的人。他讲诚信。当年流亡楚国时,楚王曾与其调侃。多年后,两军相遇,他没有食言,对楚军“退避三舍”成了千古美谈。战场上,晋军的大捷,赢得让人心服口服,赢得让人心悦诚服,他不愧为春秋一代英明的霸主。
秦穆公可谓是天时地不利。为称霸,曾在崤之战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恰恰在这一件事中,我看到了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伟大人物。百里奚之子孟明现带兵偷袭郑国不成,反遭晋国剿灭,当孟明现几乎全军覆没无功而返时,秦穆公没有责怪,没有严惩,把所有的过错全揽在一个人头上,以一句“不以一眚掩大德”,把他对大将的宽厚和容忍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成了最佳绝句。看看我们当今的有些掌权者,无论自己决策多么失误,总把大错小错都推得一干二净,实在躲避不及也要找个替罪羊。他们的人格竟不及一个2000多年前的古人。
秦穆公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讲情义,就在崤之战的三年后,秦国为报仇雪恨,破釜沉舟,穆公亲自带兵到晋国,一洗往日耻辱。他不忘往日为之牺牲的将士,一身素装,把当年在崤山的尸骨掩埋安顿,祭尊亡灵。正是秦穆公这种伟大的人格,才让他不愧做了西戎的霸主。
最后称霸的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楚庄王,他特殊的生存环境,让他学会了隐忍,就在登基后的九年中,依然是左抱郑姬右抱越女,过着奢靡的生活,显示出一副昏庸之态。但这恰恰是表面,因为在庞大的盘根错节的若敖氏家族关系中,他不敢轻举妄动。但他的隐忍不是为了躲避和退缩,而是一种积极的忍,智慧的忍,他正是在这种貌似涣散的状态中,去观察和审视人的本性,人的品行,去发现善人和恶人,终于在九年之后,他一鸣惊人,成了中原霸主。为中原文明的发展抹上了重要的一笔。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隐忍在后来的摘樱花事件中,更以一个男人难有的大度和宽容容忍了一个大臣对爱妃的轻挑,给足了一个男人的面子,也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而这位大臣后来在保卫楚国的大战中竟以自己的生命报答了楚庄王。由此可见楚庄王的睿智,他任何时候都能理性的处理事情,显示出一个霸主不凡的风范。就在他后来对待若敖氏家族时,也没有格杀勿论,而是为弘扬善行,留下了忠臣子文的后代,留下了千古美谈。
尽管历史已经过了2000多年,但一代霸主的风采、英雄气概和人性的光辉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他们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中华历史上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文中都是一人之见,可能有悖历史,也可能言语不当,敬请海涵)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感悟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