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歌颂中国的文章 |
释义 | 江南网精选6篇歌颂中国的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歌颂中国的文章(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感动世界的"中国温暖" 文/许国华 两个月前,世界感动了中国;如今,中国感动了世界。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肆虐蔓延,刚打完抗疫上半场的中国,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顾不上休整,毅然向疫情严重的国家伸出援手。不仅提供了外派专家组和捐赠抗疫物资的"中国援助",还送去了寄托守望相助、共克疫情的"中国温暖". 正是当初日本捐助中国物资时那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赠言,感动了无数国人,如今中国各界援外物资上的寄语也颇为用心,令饱受疫情折磨的各国人民备感温暖。 心灵呼应,礼尚往来。中国捐赠日本的物资上写有"青山一道,同担风雨"的赠言,呼应了此前日本援助中国物资时引用的唐朝诗人王昌龄诗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捐赠韩国的物资上写有"岁寒松柏,长毋相忘"的赠言,选用朝鲜王朝时期著名学者金正喜的诗句,寓意中韩人民如同屹立寒冬的松柏,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与此前韩方捐赠中国物资时的"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赠言前后呼应,是一种很巧妙的"回礼".中国给有历史渊源的日韩赠言时,寄托着中国投桃报李的满满真情,也寄托着特殊时期"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美好期盼。 温故历史,知新当今。中国捐赠韩国的另一批物资上写有"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的赠言,出自新罗旅唐学者崔致远的《双磎寺真鉴禅师碑铭》。此碑实物现仍立于韩国,且全部用汉语书写,是一件和中国渊源很深的文物。崔致远曾在唐朝生活了16年,不仅考取了唐朝的进士,还被授予官职,同时还是朝鲜半岛文学史上响当当的人物。而捐赠给印度的物资上,则写有"尼莲正东流,西树几千秋"的寄语,摘自《全唐诗》中玄奘仅存的五首诗作之一的《题尼莲河七言》。玄奘是中、印两国民众所熟识的唐朝著名佛经理论家、翻译家,于唐朝贞观年间西行赴天竺(印度),并由印度运回梵文经卷。一句句精挑细选的诗文、箴言、寄语,有历史,有故事,有温暖,有情谊,让援受双方重温两国之间美好的交流历史,增强彼此携手并肩抗击疫情的信心。 共通文化,引发共情。写给其他国家的寄语,大多借用世界级名人名句。在捐赠给伊朗的物资上,用中文和波斯语写着古代波斯著名诗人萨迪的名句:"亚当子孙皆兄弟,兄弟犹如手足亲。"在援助法国的物资上,写着中国三国时期经学大家谯周的名言:"千里同好,坚于金石。"与之对应的则是法国大文豪雨果那句"团结定能胜利"的法语名言。而捐赠给意大利的物资上写着古罗马时期哲学家赛内加的名言"我们是同一片大海的海浪,同一棵树上的树叶,同一座花园里的花朵。"这些大师的名言名句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是最能引发共情的,赠送这样有温度、有文化的寄语,比光赠送物资更具美感,更具温暖,更具精神情感上的支持和慰籍,能一下子把双方的心拉得更近。中国人民巧用赠言,很好地诠释了"在疫情面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类是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人心齐,泰山移"、"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天台立本情无隔,一树花开两地芳"……在全球战"疫"的当下,这些用心用情的"中国温暖"寄语,抚慰了多少人身处疫情黑夜中的焦虑心理,坚定了"黎明时我们将获胜"的信心,疫除日暖,春花必灿。 中国年 文/徐学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是中国的新年,她从《诗经·七月》里轻盈飘过,她从《太初历》中款款走来,载着五千年的祝福,载着五千年的希望,尔后一齐化作焰火升腾,为辞旧迎新而欢呼,为迎春纳福而歌唱。 中国年,是一幅民俗的画卷—— 喧天的锣鼓敲响了节日的喜庆,红彤彤的春联是新年里一道最动人的风景,新剪的窗花呵,它淋漓尽致地开成了春天的第一朵花儿,让我们在快乐中忘却了昔日的烦恼与忧伤。大红的灯笼,火红的日子,那是燃烧在隆冬的火苗,红灯笼随风点燃着民俗中最朴实而悠远的向往,点燃着鞭炮脆响声中最美好的愿望。巨龙舞起来了,舞出来的是国泰民安;雄狮耍起来了,耍出来的是繁荣富强;高跷踩起来了,踩出来的是春光大道;唢呐奏起来了,奏出来的是幸福绵长;秧歌扭起来了,扭出来的是五谷丰登;旱船荡起来了,荡出来的是如意吉祥…… 中国年,是一场亲情的盛宴—— 沐浴在新年的阳光里,心灵深处传来殷切的呼唤,有一种思绪早已悄然放飞。谁是真正的情鸟,忘不了亲人忘不了故乡忘不了回家的路?家是亲情的载体,家是心灵的归宿,家是游子的图腾。哪怕是地冻天寒,哪怕是路途遥远,一张小小的车船票就是最温暖的请柬,让我们去赶赴一场亲情的盛宴。回家团圆,尝尝母亲亲手备好的丰盛菜肴,看看父亲日益苍老的面容,听听母亲温馨的唠叨,陪着父亲说些家常叙叙旧。人相聚,情相依,意相融,举杯祝福,一声亲切的呼唤就能温暖我们历经流浪的心灵,一句轻声的鼓励就能点燃我们继续打拼的豪情。 中国年,是一份心灵的鸡汤——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节,它凝结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情感、意识和情怀。金鸡报晓春来早,我们走进生命的又一里程。历史,又多了一页辉煌的篇章;岁月,又多了一道崭新的年轮;生活,又多了一曲动人的乐章;心灵,又多了一段绵长的思绪。沉浸在欢乐海洋里的人们,洗去了满脸的倦意和惆怅,忘却了心中的失落和彷徨,只有幸福点缀着双眼,只有甜蜜充盈着心房。谁的微笑又喜上眉梢?谁的信念又绽开心头?孩童们的笑靥灿烂如花,老人们的笑声朗朗在耳,在暖暖春光的辉映中,总会觉得有一股股暖流如同血液般在刹那间溢满心田。 中国年,是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是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凝视着喜庆的红灯笼挑起一盏盏红红的祝福,我的心也跟着它的光芒向着春天飞翔…… 中国的春节习俗 文/鲁先圣 春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是一年四季中最隆重的日子。尽管我们民族众多,幅员辽阔,但是千百年以来,还是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 贴春联,这是中国人过春节第一重要的。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贴春联的同时,还要在屋门、墙壁、门楣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春节贴年画也很普遍,古朴稚拙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压岁钱,自古就有。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让它化凶为吉。 守岁是春节最重要仪式。守岁的说法,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现在中国人的守岁,已经渐渐为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取代,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守在电视机前看节目,其乐融融。 爆竹是春节中最具有过年味道的标志,每当进了腊月,听到各处集市上不断响起的的爆竹声,人们常常会说:有年味了!春节的凌晨,家家户户开门都要燃放爆竹。爆竹是中国特产,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向长辈磕头,也是春节习俗中一个重要的科目,这个习俗,至今在我的家乡鲁西南依然十分流行。春节凌晨,晚辈先在自己的家里向自己的长辈磕头拜年,然后,由家中的长兄率领自己家的男性晚辈,去村里其它人家向长辈磕头拜年。这个习俗,有很多优点,一是体现了我们民族尊老的美德,再是促进了邻里的和睦。如果平时,家庭之间有了些小矛盾,春节凌晨人家的晚辈都来拜年了,这家也就一笑抿恩仇了。 初二走娘家,是我国春节习俗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已经出嫁的闺女,到了年初二,就带上烟酒点心,去看自己的爹娘了。新婚的夫妇,初二是小丈夫最重要的考试,老丈人会叫上本族的同辈兄弟作陪,检验女婿的酒量,检验女婿的礼数。已经结婚多年生儿育女的夫妇就不同了,因为大家都已经了解和熟悉,往往就不再拘泥于礼数了。 初五的时候不走亲戚,在我们国家很多地区都一直是严格恪守的清规戒律。民间关于这一点有很多说法。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封建时代的皇帝在这一天要走出宫门祭天地,下旨要百姓回避,时间久了,就演变成了初五不出门的习俗。 因为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各种各样的春节习俗还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所有的习俗,都是为了表达人们对于亲情的珍惜,对于自然的崇拜,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文化的底蕴 文/文丛兵 我至始至终都认为:鲁迅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更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而那个时代的文学正在背离我们。 现在的青年一代,很少再有去认真品读鲁迅文章的了,是品读,而不是说把文章拿来当做识文的工具。 没有人会怀疑鲁迅流传下来的文化品位,也没有人会怀疑鲁迅留传下来的文化品味。可是会有人认为大半个世纪以前的文化、文学内涵,是否跟上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步步高攀的步伐。 文化追求其丰富的精神修养,表现在文学,诸如言论上。言论的针对性,不难让人嗅到那个时代浓烈的阶级气息。 灾难降临,国破山河安在?先生弃医从文,手持的不是利刃,却胜过利刃。 现在,终究是时代变了,有人说鲁迅文学只是拿来当做是来纪念鲁迅先生的贡品,贡于头顶之上,而不去读之。从孔夫子到鲁迅,他们之间该用什么来联系,也许是大义的精神,也许是超凡的思想。他们是两个文化的主流。 究竟是谁,在支撑着中国文化?究竟中国文化的底蕴是什么?物欲横飞的时代,有几人能做到清者自清、浊者至浊?用文学来与世界交流的作家们,有几分是来展示社会最真实的一面! 没有人可以胜过鲁迅,因为先生一个人撑起一片天。他从群众中来,先是跳出群众的圈子,去观察身前、身后事,最终再回到人群中去,做一名无畏的战士,战斗到最后。 如果中国社会缺失了鲁迅,还会有像鲁迅这样的人,撑起中国文化赋予的重担吗?我想不会再有第二人。也许没有鲁迅,中国文化将偏离现在的轨迹,中国文化的底蕴将永失一颗璀璨的明珠。 而如今,孔子时代远去了,鲁迅时代亦远去了,担心鲁迅文学之精神会从文化的顶端跌落,从而被淡忘。一些当代作家的诗歌、小说、散文,也只是应读者的喜好而生,投其所好,迎合而生,有一时利,终究是一世弊。最终,文学没有进化,文化没有提升,恐怖、惊悸、不安、惶恐终会如期而至。中国文化的底蕴即使还有根基,仍有枝干,也不会再绿叶茂盛,不再莺飞燕舞绕之。 天真的人们,缺乏奋进的人们,赶快为中国文化找找出路吧。先辈的德,可以拿来炫耀,但是可以让这一棵树枝叶茂盛吗?未必。时代正呼唤着那些能潜入人心灵的惊天之作。归来吧,执迷的人们。这是鲁迅对我们声心碎裂的呐喊! 谈到中国梦 文/风雨。何之惧 谈到中国梦,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的心中不免泛起阵阵浪花。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中国梦也在不断的变化,越来越多。 我曾经想当一名军人,捍卫国家边疆,让祖国的国土神圣不可侵犯,可惜我这弱不禁风的体格注定成不了保家卫国的英雄。后来,我又想当一名科学家,想为中国,甚至是全人类创造了非凡的成就。呵呵,也许这个梦想以后会在某个时刻出现,也算是了却了我的一段中国梦!可现在我发现,我的中国梦越来越小了,甚至宁愿当一名普通的公司小职员,用自己的行动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滴水成海,这岂不是更能让自己满足。至少这样很简单,也很幸福。 也许人人的梦想都与自己的祖国挂钩,人人的行为都会为自己的祖国奉献。 奉献!中国梦依靠全体中国人的奉献! 祖国如果是一个人,那么我们就是组成她的一个个细胞,祖国的成长,修复、强大都是要靠我们,而我们用什么方法来使祖国发展呢?只有默默的奉献。 于是,我开始用自己的行动来奉献社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帮助他人,包括自己努力学习。 我的中国梦!我的爱国情! 在数年后的今天,我一定会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迈出一大步! 不管你的中国梦是什么,努力吧!为祖国的发展尽一份力。 我的梦,中国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梦想都是美好的,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处天堂,名叫未来,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明确目标,都竭尽全力的去追求。 我也有梦想,从小我就拥有了梦想,而梦想是我们更加努力奋斗的目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梦想也一次一次地发生改变。6岁时,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人民警察,在我尽职尽责的工作下,小区里没有发生什么□的事情,人们在这里的生活很安定,我也因此而纷纷受到了人们的赞扬,但我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而是很自豪。 再大一点点,我的梦想又改变了,想当一名医生,我苦于心计地研究医术,在医院中极力地救活了一个又一个的病人,而病人的家属也一次又一次地来感激我,我的脸上也露出了笑脸。 现在,我的梦想又改变了。如今我国的海防越来越严峻了,中菲的黄岩岛事件还在发酵,中日的钓鱼岛还在升温,所以我梦想着当一名军人,为报效祖国出一份力。尽管我有很多的梦想,但是核心都是为人民服务。 我的梦,中国梦,祖国富强就是我的梦。在过去一百多年来,民族复兴成为中国人民的执着追求,陕西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圣地,民族复兴的领导者在这里运筹帷幄,我相信,中国共产党将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中国人是有木头情怀的 文/韩浩月 或是因为太常见了,没人把木头当回事。在城市里生活久了,见多了钢筋水泥、玻璃幕墙以及多种材质的办公用具,木头越来越少,心里竟有一点点恐慌,如同农夫失去了手里的农具,耕夫失去了拉牛的缰绳。 对木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我小时候,二叔是个木匠,一把锯子,一把刨刀,都是亮晶晶的。在二叔一双粗糙大手的操持下,一张张桌子,一个个柜子,就齐齐整整地被制作出来了。这是个很神奇的过程,木头在能工巧匠的手里,有了形状,有了功能,有了智慧。 农村孩子的玩具,必不可少的就是木头做的弹弓。每个孩子的弹弓都不一样,基本款是直接从枯树杈那里截取的,豪华款则是经木匠之手精心打磨出来的。那时候的男孩子攀比心,常被用于比试谁的弹弓更豪华、更好使。 木头有一种香气,那是纯正的、不含任何刺激味道的、让人心里踏实无比的香气。小时候遇到好闻的木头,就会把它送到鼻子下,深呼吸一口气,任由木头味道在喉管心肺中间穿行。好像木头香气具有清洁身体的功效,和木头在一起呆久了,人也会变得像木头那样,散发出一点质朴的香气。 无论在国内还是走到国外,只要看到一道风景就会不舍得走开,会站在旁边欣赏一会儿,这道风景就是堆在院墙边的木柴堆。那些木头被截成固定的长度,整整齐齐码放在那里,看着就让人舒心,真不希望它们被取走拿去生火燃烧掉,就这么一直摆放着最好。木头很多时候像粮食那样,可以给人带来安全感。 出去旅行的时候,有人带回的纪念品,会是一个贝壳、一粒卵石,而我会选择带一小截木头。那截来自国内各地甚至异国他乡的木头,静静地躺在旅行箱里,走在路上就会有莫名的愉悦感。回到家中,让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木头聚集在一起,这也是一片小小的"森林"吧,虽然时间长了会忘记它们的来处,但它们依然能够安慰一个想当木匠而未遂的人的心情。 有一年秋天去了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开着车进去,近百公里的路程,周边都是无边无际的森林,森林里有数个伐木工场,许多巨大的木头躺在一起,仍然可以用"耸立"来形容。这真是个木匠心目中的乐园。整个森林里,除了奔跑的汽车是活动的钢铁,其它的都是原始的木头,货真价实的木头,随便找一棵树靠上一靠,都有被拥抱的感觉。 曾以为我的这种木头崇拜心理,只是一个小小的癖好,但其实木头崇拜也是一种文化。在遥远的古代,木头就承载着古人对于图腾的载体,使用木头雕龙画凤,制造佛像菩萨,虽然后来逐渐被石雕、泥塑所替代,但木制图腾的神性,总是要多那么一点点吧,毕竟与石头与泥草相比,木头更贴近人间烟火。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并开始构筑世界最大的木结构宫殿——— 紫禁城。为了获得大量的木头,朱棣没少折腾,他派出自己最信任的"心腹大人",比如工部尚书宋礼、吏部右侍郎师逵等,前往四川、湖广等地深山,开采在当时就已经很是珍贵的楠木。这些楠木多生长于深山之中,不仅山势险峻,还有虎豹蛇蟒时不时出来进行"干预".为了满足朱棣对优质楠木的占有欲,"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死了不少百姓。 四川屏山县神木山名字的来历,就出自这次朱棣对楠木的集中采集。据宋礼讲述,由于巨木难运,众人满脸愁云,忽遇洪水暴发,巨木顺流而下,遇到巨石拦路,巨木非但没有受阻,反而撞击巨石,把巨石撞碎而巨木无损。宋礼的讲述,显然违背物理常识,他还添油加醋,说什么木头撞巨石时还发出雷鸣般的声响,这也是为博皇帝开心的信口开河。但朱棣听了确实蛮高兴,将采木的那座大山封为神木山。 后世的乾隆皇帝,在知道这个近乎吹牛的故事后,非但没有质疑,还专门写首《神木行》盛赞,"天地精英神鬼辅,化为邓林疑夸父",把神木比喻为夸父的手杖,这想象力也是没谁了。 中国人是有木头情怀的,这点不仅体现于宫殿,也常见于亭台楼阁、橱窗桌椅……此前一二十年,因为追求廉价便捷,大量刨花板制作的家具进入中国家庭,许多人被甲醛超标的家具损害着健康,纯真的木制家具反而不是主流了。现在好些了,初步有了钱的人们,开始像追求纯棉生活那样追求纯木生活。家里的家具不多,但只要是,无不是纯木头手工制作的,既极简主义又环保,想一想挺美好。 张艺谋有部电影,唯一能被记住的竟然是片尾曲中他喊出的RAP,"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这首歌听着亲切,因为都是朴素的真理,无可辩驳,而且还带着浓厚的情感,这情感会让人穿越时空,回到童年,回到自然。 |
随便看 |
|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