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端午节的短文 |
释义 | 江南网精选6篇端午节的短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端午节的短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五月五,过端午 文/黎大杰 五月五,过端午。 五是一个神奇的数字,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与地,乂表示相互交错,本义为交午,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描述: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端为开始之意,每月之五皆可称端五,而农历五月又称午月,故五月端五又作端午,这大抵就是端午节的名称来历。 但凡节日大都充满喜庆和祝福,也有例外,如清明、端午节等是不可互祝快乐的。端午节是祭祀日,这一天,伍子胥投了钱塘江,曹娥救父投了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了汩罗江,而犹以屈原投汩罗江最为让人们敬仰和怀念。北宋张耒写有一首《和端午》诗: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如此悲壮场景,怎会怀有快乐之言,端午节是为纪念他们而设置的。 端午,在不同地区,存有不同风俗习惯,比如有的地方在端午节可以相亲,认为端午节是两个重五,吉利,有的地方还叫端阳等。虽然端午节的过法有些不同,但祭祀的宗旨大抵没有改变。 前天逛超市,不经意间看到柜台上已摆上了粽子,端午节就要到了。今天上班,街头小店已开始卖热腾腾的粽子,我已闻到粽子香味了。 今天一到办公室,翻看报纸,一条消息跳入我眼睛,今年又要进行"抢鸭子"、"划龙舟"等传统活动,抢鸭子在南充段进行,划龙舟在阆中段举行。每年端午,我就爱扎进热闹的人群,用镜头定格最美的端午,最美的嘉陵江。 嘉陵江一流到南充段,江面就宽阔起来,水缓慢流动着,有如一匹柔软丝绸,缭绕在南充腰间。天空瓦蓝瓦蓝,太阳毒毒地直射到水面,泛起一浪一浪微波,仿佛碎银洒在江面上,晃晃地耀眼。此时江边已聚集不少人,游泳队的健儿们手扛队旗特抢眼,身穿泳衣在江边做热身运动,花花绿绿的泳衣、大红大黄的救身衣将江边打扮得五彩缤纷。江轮已驶到江心,轮上站着手提土麻鸭子的光膀壮汉,油亮皮肤泛着红光,已下水的人一些在江中自由游玩,一些围在江轮边,等待着壮汉抛掷鸭子,岸边摄影爱好者架好长枪短炮,准备抢拍精彩瞬间。江轮上开始用高音话筒喊话了,江中泳者向江轮四周合围而来,阔大江面上游动着密密麻麻的脑袋、救身气球。鸭子抛起来了,鸭子发出嘎嘎嘎的叫声,在空中一扑腾,直直坠入江中,立马惊慌地不知向何方逃去,立即,一只鸭子周围会有十几到二十人去追逐,等到另一个鸭子再抛下水,人们又涌向那里。鸭子本是水中物,人要想抓住它,也不是那么容易,没经验的,扑腾来扑腾去,一只也抓不住,经验丰富的,一抓一个准,我看见有一位居然抓了两只。其情其景,有如沈从文曾经描写的湘西端午抢鸭子的再现。嘟,汽笛长鸣,江轮回转,江中泳者意犹未尽,有的还在江中相互追逐嬉戏,有的已上岸休息。 端午节还有一个最重要活动———划龙舟,这是一个群体活动,龙舟竞渡主题是祭江、亲水、娱水。其中最主要是祭江。唐魏征《隋书·地理志》谈及荆州,说:"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我是真切体验过划龙舟的,在汩罗江上,我们排队去江中划,先看彩舟上坐有十几位舵手,一律黄色龙舟衫,只听一声哨响,众人齐划,尖尖船头如离弦之箭,极速地射了出去,谁先过终点谁胜。等得我们上船划时,也许是初次配合的原因,大家动作不一致,心有余而力不足,居然被同行女队超越了,惭愧得很。我无法想像阆中段划龙舟的盛况,但我心想也大致不过如此。 下班回家,我不知母亲在城里什么地方找到的艾叶和菖蒲,并捆成捆挂在门楣上,这些艾叶和菖蒲发出淡淡药香,熏昏了这个五月。每年五月,事实上已经仲夏了,气温逐渐升高,毒虫、疾病开始活跃,俗称毒日,在上古时代,先民们医疗条件差,只有借助民间的艾叶和菖蒲等中草药来驱毒避邪,祈求健康、丰收,所以才有了端午节在门楣上挂菖蒲、艾草和喝雄黄酒的习俗。 粽子已经摆上桌了,这是一个浸满粽香的五月。 端午,行走在唐诗宋词里 文/段红梅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端阳,那端阳,处处都端阳。"端午节来临之际,手捧一杯绿茶,徜徉在隽永的唐诗宋词里,品味这些传诵千古的诗句,感受古代端午节的风貌,享受那份袅袅的温馨和愉悦,别有一番情趣。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年多的历史。《风土记》中有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意指五月开始的第一个五日。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墨客以端午为题,写下了大量多姿多彩、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代诗人文秀在《端午》中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很直白的一首诗,写得大气磅礴,读来朗朗上口,描绘了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的情景,都是用来纪念这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的。同时还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深切同情;对昏君奸臣的嘲讽和憎恨。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这首北宋诗人张耒的《和端午》,用雄浑而凄清的笔调,把屈原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描写得淋漓尽致,于深沉和悲痛之间怀念伟大诗人屈原。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端午感兴》:"当年忠血堕馋波,千古荆人祭汨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宋苏轼的《屈原塔》:"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诗中都字字血泪,句句哀鸣,表达出了对屈原的无比怀念。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人们喜闻乐见的主要活动,唐代张建封在《竞渡歌》中写道:"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红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鼓乐齐鸣,千帆竞渡,场面壮观,扣人心弦,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五月家家过端阳,咸蛋粽子与雄黄",端午节还要吃粽子、插菖蒲、艾草和喝雄黄酒。唐代诗人郑谷有"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宋代韩元吉有"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描绘的都是对粽子的喜爱之情。挂艾条、插菖蒲等习俗,体现了端午避瘟保健的意蕴,在古诗中也有过生动的描绘。大文豪欧阳修在《渔家傲》中写道:"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这首词意境高雅,浪漫香艳,把端午时节粽子飘香,人们共饮菖蒲美酒的美妙场景描写得栩栩如生,让人情不自禁地向往。而南宋陆游的《乙卯重五诗》却这样写道:"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全诗朴素自然、真实具体,乡村农家过端午节的习俗跃然纸上。面对粽香的诱惑,奋臂投筷,大快朵颐,自然有会心之微笑。 五月端午,这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古老的传统节日,在两千多年的文明传承中,依然保持着她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在浓浓诗香中过端午,我们心中又会多了一层对节俗所承载的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让人情趣盎然,芬芳如花。 那个遥远的端午 文/吴尚 端午节前的一个晚上,我打开电视,观看了中央电视台4套节目《文明之旅》栏目——"五月五话端午"的访谈节目。当主持人问到受访者一生中对过端午节的时候,哪一次印象最深刻时,她的问话把我拽进了对旧时的回忆之中。 那是四十年前的一个端午节。那次端午节可不同,听说县政府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准备在青通河举办一次龙舟比赛,到时候的场面一定非常热闹,我也有观看龙舟比赛强烈的欲望。 那天我早早地起床,试探地问母亲:"妈妈,我想看划龙船去?"母亲一边做着家务一边平和地问道:"跟谁一起去?"我蛮有信心地回答:"与克平和国华一同去。"母亲知道克平和国华他俩常常与我一起粘知鸟,淘鸟窝,钓青蛙,也不做什么坏事,不是个坏孩子。于是就说:"路上小心,站在远地方看,不要往人堆里挤,吃完粽子再走。"听到母亲的许可式的告诫时,我的心一下轻松许多了,缩紧的眉头一下舒展开来了。 端午节吃粽子对我来说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因为每年端午节裹粽子是母亲必做的一件事。我很快地剥开一个粽子,用一只筷子插入粽子大头,蘸上母亲早已准备在碟子里的红糖,吃将起来。粽子还没有吃完,就听到门外国华和克平的喊声。听到他们喊声,我手里拿着粽子,嘴里嚼着粽子,飞快地从屋子里跑到门口。对他俩说:"去的,去的,你俩等等我。"我将最后一点粽子包在嘴里,将筷子递给母亲:"妈妈我去看划龙船了。"生怕妈妈改变主意,飞快地跑了出去。家门口传来母亲的喊声:"你们路上小心一点。" 我们仨已经冲下山岗了。跑下山岗,我们并没有向高阳桥方向奔去,而是一边走一边分享着克平手里拿着的一串蒸熟了的蚕豆。 太阳才一竿多高,远去连绵起伏的山峦在阳光的照耀下,渐渐地在晨雾中显露出来,由灰蒙蒙逐渐变成了墨绿色。路边菜园墙边的栀子花有的还是苞菓,有的从碧绿的尖尖的树叶丛中伸出,向路人绽放。在微风吹拂下,送来阵阵清香。 我自认为到高阳桥还很早。可是,等我们到了高阳桥时,插着"红、黄、绿"等各色彩旗的高阳桥和河岸两边已挤满了人群。男人们穿着的几乎是清一色的蓝和黑色的平布单卦,还有几个穿着灰色卡机中山装,也许是机关干部之类的人物。女人们可不一样了,虽然大多穿的也是布衣,但他们穿的花色品种相对较多一些,有的是蓝底百花,有的是蓝底小红花,有的是白底淡蓝花。那时人的思想相对保守些,没有人会穿上大红大紫的衣服,姑娘也很少有穿裙子的。 我挤进人群发现河水比以前深了许多,一眼看不到河底,河水绿荫荫的。以前河水清清的浅浅的,河面窄窄的,河床黄灿灿的沙子大多都裸露在外面,河岸两边的居民为了省事,常常从河道中间穿梭自如。我站在河岸边并没有看到河里有龙船,心里有一种突兀的感觉。一打听,才知道龙船在上游的南门桥附近。起点设在南门桥附近是因为上游的河道交宽,便于几条龙船同时出发。从南门桥到高阳桥中间,有一个八字型拐弯挡住了两头的视线,所以我们是看不到龙船的。我们仨在河坎上找好了"座位"坐下,迎接着龙船的到来。 太阳渐渐地升高了,天空上的云朵在不停地游荡着,天气随着太阳的升高越来越热了,河岸两边的人群也越聚越多了,汗珠在人们的额头渐渐地密布起来,汗水渐渐地湿透人们的背脊。交谈声、叫卖声、嬉笑声此起彼伏。 此时,从南门桥方向传来"咚咚咚,咚咚咚……" 的锣鼓声,河岸两边的人群一下骚动起来,我也随着人群站了起来,朝着上游望去。望了好一会儿,只听见锣鼓声,却不见龙船的到来。我们的心随着锣鼓声的停止而歇了下来。坐下来,听大人们说,"他们是在练习。"就这样,锣鼓声响过几次,我们的心就被骚动过几次,而在此期间,有人故意大声叫喊着"来了",当然他也招来别人的嘲讽。 正当我们在渴望地等待时,只听从南门桥方向传来一声枪响,这是发令枪的响声。紧接着"咚咚咚,咚咚咚……"的锣鼓声和"加油"的呐喊声从远去传来,声音越来越响。不一会儿,一条龙船转过了拐弯,紧接着第二条、第三条……紧跟其后。那锣鼓点子越来越急促,两岸的人群一边呐喊着一边向终点这边涌来。 随着龙船的靠近,我才渐渐地看清了龙船的的模样。县城的龙船与电影和书本的龙船不一样,它只是用一般的渔船改装的。船的两头扎饰着龙头和龙尾。龙头和龙尾均用木雕成,涂了颜色,龙船两边也同样彩绘着各种颜色,龙头两边还插着五颜六色的三角旗子。每条龙船的颜色都不一样,水手的着装与龙船的颜色一致。每个龙头背后站一个头扎围巾的人,有节奏地用劲地敲打着鼓面。船上的水手根据鼓点拼命地划着,步调一致。 龙船在水手们的奋力划动下,你追我赶快速地向终点驶来,静静的河水开始涌动起来。河水在龙船的快速的划动下,掀起两条波浪向两边分开,大浪随着龙船陆续地扑打着两岸,溅起白色的浪花。锣鼓声,水手们的号子声,河岸上的呐喊震天撼地如同大潮一样,使人们心潮澎拜。两边河坎的人开始站起来了,为之欢呼雀跃。 当第一条龙船穿过终点线时,从桥中间展开一个条幅,上面写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字样。顿时,鞭炮声,锣鼓声,欢呼声,呐喊声响彻云霄,回荡在整个县城的上空。 那时, 母亲说"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后来逐渐对屈原才有所了解。诚然,历史的记忆,积淀成民族文化。人们用一种竞技的方式来纪念具有民族英雄色彩的人物,这样的活动年复一年不断传承下去,给百姓增添了节日的乐趣,也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 端午帖 文/王祥夫 端午节就要到了,早上起来画一幅枇杷小蜂。在南方,一吃枇杷端午节就不远了,原本还想写一点纪念屈原的文字,却忽然把话题扯到了角黍上来,也正好借此说一回雄黄喝不得。 端午节必吃粽子。关于这一点,从南到北并没有什么不同。古人把粽子叫做"角黍",是因为粽子有角。粽子一般都是四个角,三个角的也有,但据说还有能包出五个角的,但鄙人从没有见过。古人包粽子以黍米,黍米即黄米,黄米性黏,味道亦特殊,昔时人们祭祖必用黄米,一碗黍米饭蒸熟,黄澄澄供在那里亦真是好看,若此时派糯米上场,恐怕就要被比下来。 说到粽子,当然离不开包粽子的苇叶,水泽河汊到处长有这种水生植物,一般包粽子是要用新鲜碧绿的那种,而有一种说法倒是一定要用隔年发了黄的,据说味道更浓。就像是我们吃蘑菇,鲜蘑菇怎么也比不过干制的香一样。但要是画粽子,白石老人画的是那种碧绿的粽,如果用赭石画,也许会被人错认为是摆在那里的一两块石头。吃粽子要蘸饴糖,或者是玫瑰糖卤。没有听过谁要把雪菜包在粽子里边,像吃雪菜炒年糕那样。 粽子在我国,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食品,一是要在一定的时间里吃,当然你开一个粽子铺长年的在那里卖也不会有人来反对,二是它不能拿来当做整顿饭的来吃,也只能像是吃点心一样吃一两个,然后该吃什么再吃什么。鄙人向来是喜欢肉粽,那种大肉粽,油汪汪剥一个在碗里,无端端看着就有一种富足感。一边吃这样的肉粽一边再喝一点绍兴酒而不是什么雄黄酒。雄黄酒向来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它在孩子们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或点几个点。京剧《白蛇传》里许仙让白娘子连着喝了几杯雄黄酒而且他自己也跟着瞎喝,这真是让人担心,好在那也只是戏文。如果过端午节,人们真像许仙那样都纷纷地喝起来,到后来不是被蛇吓死而是早已被雄黄毒死掉。 端午节这一天调一点雄黄酒,也只是这里点点,那里点点,大人们是手心脚心,小孩儿们是额头,或者就在额头上画个"王"字。还有那艾草,拿来剪做宝剑的形状挂在门头,其用意不必细说,民间的各种禁忌皆在里边,民间的生活也缘此而丰富。 端午怀想 当街头巷尾婶子大娘手推车上五颜六色的香包阵阵飘来奇香,当田野垄上郁郁葱葱的艾草蜂拥到达集市一同喧嚣,红红火火的石榴花在绿叶婆娑的枝头欢笑着吹起喇叭,五月的暖风撩开麦穗的金黄,时令悄悄告知着一个重要节日——端午节的来临。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从最初百越地区图腾崇拜的部落祭祀活动,到战国时期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汨罗江自尽报国,楚人争相划船追赶拯救,继而沿袭到后来的龙舟竞渡,以此来纪念祭奠屈原,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写出了龙舟赛的壮观场面,震耳的号子声吼出了中华传人的爱国热情,也展示了人们祈福求安的美好心愿。 经年的过往撒落满地的记忆,儿时有关端午的点点碎片如粒粒珍珠,在眼前跳跃着闪烁着,令我久久留恋着捕捉着…… 儿时对于节日总有一种期冀一种渴盼,节日会有小惊喜,节日会有大收获。端午节香包会有的,粽子会有的,鸡蛋鸭蛋会有的,五彩线也会有的……妈妈还为我们做香包,各式各样,生动鲜活。有个宝贝"扳脚娃娃",那含笑的眉眼,扳脚的姿势,沁脾的香味在我脑海里一直飘到今天。 端午节还要包粽子,用苇叶把泡好的糯米花生红枣卷起来,缠上线绳上锅蒸熟备用。端午前夜,妈妈便会洗上半盆子甜鸡蛋咸鸭蛋,剥好新鲜的大蒜,合着粽子、艾叶一块儿放到院子的方桌上,说是经经夜里雨露润泽可以防病去灾。 第二天一早,打扫庭院,插上艾条,煮好备过的食材,全家都用露过的清水洗脸,耳朵点上雄黄酒防蚊驱虫,孩子们挂上香包,一家人围在一起热热闹闹,开始像模像样过端午了…… 历史从一个个古色古香的端午,时光交错着绵延不尽流淌到了今朝。难得它还在,为了让我的孩子们还能回忆艾香和棕香,我们能做的就是记住端午,记住我们的节日,传承我们的节日,让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永远焕发青春活力…… 犹记端午佩香囊 文/王玉珍 粽香飘荡街头巷尾的时候,香囊、五彩绳也出现在街头小摊上。 记忆中的端午,奶奶必做香囊。她拿出布卷,精心挑选,那些颜色艳丽的丝质布头是首选。银锁状的香囊里装上从药铺买的香草,香味浓郁,可驱蚊虫。 弟弟的香袋相对来说复杂些。它除了装香草,还要装五谷杂粮,所以比香囊大,奶奶一般要用多块布头拼接,下边还要装饰一些穗子。奶奶用白布头做小猴,白头白身红腰带,里面塞棉花,胸前还抱着一个红桃,缀在穗子中间,滴滴溜溜的,很是好看。不过,这是男孩子的专利,也是他们事农桑的责任。奶奶满心喜悦地缝着,一针一线,把对子孙的祝福和期盼,也缝进了香袋里。 牛是我家的一大劳力,每年端午它也有香袋。奶奶用扫帚把牛身上扫得干净顺滑,慎重地把系着五彩绳的香袋挂在牛角上。她满眼慈爱地端详着那头辛勤耕耘的黄牛,摸摸牛头,拍拍牛身子。老牛很温顺地享受着她的爱抚,还会很亲昵地蹭一下她的手臂。奶奶满怀感激地说,这畜生性子好,犁地拉车,再累的活也不撂挑子,最辛苦啦。我看看牛,想想家人,他们何尝不是一头老牛,拉着家庭的重车,任劳任怨。 听妈妈说,戴上五彩绳就不再怕蛇啦,所以我和弟弟的脖子、手腕、脚踝都缠得满满的。有时候,我给奶奶和妈妈也系上五彩绳,奶奶会略显羞涩地说:"老了,戴啥也不好看啦。"不过,她笑得很灿烂,那条彩绳里,也许有着她的端午记忆吧! 如今,每年端午我也会像奶奶那样给孩子们做香囊,我只是希望,希望把这些中国符号印在孩子们的心里,温暖他们的端午记忆。 |
随便看 |
|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