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优秀文章大全800字 |
释义 | 江南网精选8篇优秀文章大全800字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优秀文章大全800字(精选8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乡间的草 文/张梅 在乡间,没有什么比草的势力更浩大的了。 草生堤坝,草覆阡陌,草从石缝里探头探脑,草籽会在屋檐上发芽,它也想看看远处的风景,草还挤在庄稼地里,挂在牛羊的嘴边,沾在鸡鸭的羽上,草在日久年深的木窗的窗台上探出来,在水泥台阶的破损处站成一排,接受风的检阅。 草像个顽皮的孩子,到处乱钻,草被农人粗糙的手从菜地里拔出,堆在路边,堆在它的伙伴们身上,草不懊恼,拔了再长。深秋,收割过的稻地会有火苗贴着地面燃烧,草也被烧着,你会看见草们原本充满汁液的茎和叶先被秋风吹枯,被火苗舔舐,火把草变成了灰,可草会把根藏在泥土里。 火苗并不可怕,寒冷也不可怕,草有足够的耐心,草会最先伸出纤细的手指试探外面的气息,然后通知同伴,春天的到来。然后,柳再绿,花再开,鸟雀再飞。 农人从水田里忙完,一脚的泥,在草的身上蹭蹭,将农具哐啷放在草身上,草也不喊疼。草还是一种庇护,农人下田,将蹒跚学步的孩子放在草地上,跌倒了也无妨,而乡村的孩子,自小和草亲近,篓子里有割好的草,轻轻巧巧被他们背回家。如果门前有草坡,草是洁净的,临草而居的人家将自家的棉被摊放在草地上,晒得暖暖的再收回家,夜间,棉被会用阳光和青草的气息充盈着人的睡眠。 草也有许多美丽的名字,清明草、婆婆纳、竹节草,还有蓬、蒿、蓼们,它们忙着开聚会,你牵着我,我依偎着你,草与草之间,比人与人之间亲密。草在大地上来来去去,赶赴某一季的演出。草把自己打扮得精神抖擞,胡须状的有阳刚气息,丝带般的有淑女风范,节状的宛若抒情,开着花的也想炫耀一回。 草,这个字眼,常常被农人们说在嘴边,明明是稻,稻子脱粒后,剩下的根根黄软的稻秆叫做稻草,它们被扎成稻草人,伸着胳膊像模像样地赶走准备飞落在田里的鸟。更多的,它们被垒成垛,冬天的时候一把把被塞进黑黑的灶膛,还被铺在掉了漆的木床上,睡上去你会听见草在窃窃私语。从菜园里割上来的韭菜,被稻草捆扎好,睡在竹筐里,第二天挑到集市去卖,说不定,几根草扮作韭菜的样子也夹杂其间。 春天的紫云英,在乡下不这么叫,而是唤作红花草子,整块地里种的都是它,开了花,紫盈盈的一片,它在古代还有个叫怀风的名字,何止红花草子,所有的风都喜欢踮着脚在草尖上跳舞,风跳得轻盈,草舞得柔美。 离我最近的草,如今不是那些乡村的草了,而是在楼下的花坛里。为了停放车辆,无数的草被铁铲铲掉,那些工人运来水泥封住土面,草的根不见天日。水泥上被码上空心砖,空心砖中又被填进沙土混和物,拌以草籽。冬日,树卸妆,叶子也不愿待在枝头,草籽刚经过几天寒雨,竟然不畏冷,从刚铺好的砖中透出芽,绣花针一般,难不成它们要集体示威,将这片空地绣出一片春光? 花香袭人 文/丙戌翁 我居住的小区环境优美。窗外种植一排丁香,门前的院子里有大片绿地,除了松柏杨柳外,还栽着许多洋槐、玫瑰和迎春、山桃等花木。每逢春风送暖,伴着向阳的角落里嫩绿的小草挺起腰身,性急的迎春、山桃、山杏等不及抽枝发叶,便相继展开笑脸,纷纷把金黄、粉白、胭红的花朵缀满枝头,也在第一时间把春天到来的讯息报告给小区里的男女老少。从此,阳光变得和煦,空气变得清新,人们也随之变得心胸开朗起来。 时近五月,先是丁香,再是洋槐,后是玫瑰加入春花竞放的队伍,先后绽放出姹紫嫣红的花朵,把五颜六色填满整个五月的每一天。而与报春的先驱不同的是,他们在为大地妆点缤纷色彩的同时,又把浓郁的花香播洒向天空,渗透在春天的空气里,不舍昼夜地在小区楼前屋后弥漫。不论晨昏,推开窗子,饱含花香的空气便会一拥而进,充满室内各个房间;而如果你走过院子,置身于绿树鲜花的优美环境,那浓烈的花香扑面而来,使你沐浴在花香染透的空气里,给你震撼,令你心旷神怡。 丁香、洋槐、玫瑰这几种花的芳香是这样的浓郁,仿佛空气因混合了太过浓烈的香味而显得沉甸甸的,直令呼吸都觉得费力。如此浓郁的花香不仅仅是扑鼻而来,似乎还浸润双眼,更能沁人心脾、透入骨髓、熏人欲醉、摄人魂魄。 记得过去读过陆游"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的诗句,总不能体会"花气袭人"的感觉。在丁香、洋槐、玫瑰的花香熏染中,我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那一个袭字尤其传神,真个是花气袭来,要挡挡不住,想躲躲不开。 也许是花香更能激发人的诗情,我国历代骚人墨客在吟咏花草树木时,大都离不开对花香的描绘与赞颂。翻开一册册诗集词苑,诗人们不仅用文字为我们描绘了千姿百态、千娇百媚、千红万紫的奇花异草,同时也送出了浓烈、清幽、恬淡的花香。早出,杨万里有"莫问早行奇绝处,四面八方野香来";晚归,向子諲说:"归时好月已沈空,只有真香犹满袖".春花香———"雨余千叠暮山绿,花落一溪春水香"(陆游);落花香———"落红满地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花落地生香"(杨万里)…… 写桂花的诗词中,我以为李清照的《摊破浣溪沙》和辛弃疾的《清平乐》都是少有的好词。李清照在赞美桂花脱俗、清雅之后,说它的香味"熏透愁人千里梦,太无情。"———桂花的香味太浓了,以致能透入愁人梦中,竟尔追魂摄魄,使千里梦遥之人被香味熏醒,醒来回到现实之后,就更觉惆怅,幽怨难排。可见桂花的香味多么浓烈啊!辛弃疾的词则更显夸张浪漫,他用下半阕全部来渲染桂花的浓郁香气:"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你看,不过是一点点金黄色的桂花,竟然使人间这样芬芳,只怕是在秋天的风露吹拂滋润之下,点染得整个天地宇宙都要充满芳香!这是怎样的一种风姿和气势啊! 几年前,我的办公室里有一盆巴西木。我不是一个十分爱花和善于侍弄花卉的人。所以对那盆巴西木也很不经心。不仅从来就没有施过肥,就连浇水,也是想起来就浇点,忙起来就忘记了,有时喝茶后顺手就把茶根倒进花盆。我那样冷淡地待遇着那盆巴西木,有一天它竟然开花了!不大的花朵,释放着前所未有的馨香,那样浓烈,那样清新,直要渗透到人们的肌骨心脾之中。之后,每天下午四五点钟,球状的小花便绽开,浓浓的香气便弥漫于办公室和走廊,经久不散。如此这般地熏染了我们十几天。都说巴西木很难开花,可我的这盆巴西木后来竟然又开了一次花。 花香不仅能够写出来,还可以画出来,"踏花归去马蹄香"的传说,就是流传很广的关于画出花香的故事。 相传宋朝时候,有一次画院招考,考试是命题作画,题目是一句古诗:"踏花归去马蹄香".考场上安静极了,应考者都在认真思索。有的认为诗句的重点在"踏花"二字。于是就画了一些花瓣,让一青年骑着马在花瓣上行走。他想这不正是踏花么?表现了那春游之后的愉快心情。有的在分析之后,觉得重点是在"马"上。踏花也好,归去也好,马蹄也好,都离不开"马".于是就精心地画了一匹骏马,一青年骑在马上从花丛中疾驰,显得很有气势。也有的人琢磨"马蹄"应是重点,因此在画纸上突出那腾空的马蹄,并在"马蹄"旁画着纷飞的花瓣。他想花瓣都被扬了起来,马蹄还不会"香"么!众多的应考者中,只有一位画得很特别。他的画卷上根本没画花瓣。他画的是:夕阳西下之时,一位英俊少年骑在一匹骏马上。马在奔腾着,马蹄高高扬起,一些蝴蝶紧紧地追逐着,在马蹄的周围飞舞。结果这张画被评为最佳。 为什么呢?考官作了一番评说:画题中的"踏花、归去、马蹄"都是具体的事物,容易用图形表现,所以一般人都在这表面上下功夫。而题中的重点在"香"字上。这"香"是一种感觉,凭嗅觉所得,而绘画是让人从视觉上感受。如何在画面上体现出"马蹄香"来就很不容易了。让马踏花瓣太表面、也太直接了,也难突出那"香"味。用蝴蝶来烘托真是想法新颖。蝴蝶为什么追逐马蹄呢?不正是体现"马蹄"的香么。这"香"不是直接画出来的,而是观画者很自然能想到的,所感受到的。 花的香气不仅可以入诗入画,据研究表明,花香对人体健康也大有好处。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介绍说,经研究测试,人经常处于芬芳的花木丛中,皮肤温度可降低1~2摄氏度,脉搏每分钟减少6~8次,心脏负担减轻。丁香、玫瑰等浓烈型花香,对人的嗅觉有强烈的刺激,人闻过之后容易产生兴奋感,对刚刚退休而变得情绪低落的老人,能激起奋发向上的情绪。而桂花、白玉兰的香味可以使人消除疲劳,舒缓心情,对提高人们的记忆力、想象力,对治疗老年痴呆症、调节血压都有一定辅助功效。 如今城市建设得好,居住环境也不错,足一出户便可欣赏花园一样的景色,真是幸福。想想20多年前我儿子小的时候,为了在春天给他拍一张风光照片,要骑上自行车跑很远的路,专门到第一文化宫广场前,因为那儿有几丛黄色的迎春等花灌木,或者到我工作的单位院子里,取几枝疏影横斜的海棠作为背景。如今,我所在的这个西部城市,在成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之后,又与四川成都、浙江临安等城市一起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6.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7平方米。现在,人们在茵茵的绿色、艳丽的鲜花、馨香的空气中品尝着生活的甜蜜。 五千年的温暖 文/鲁先圣 在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无数的母亲,用女性的宽广、坚韧和博爱,演绎了一曲曲慈母教子的故事,让我们沧桑多难的历史,充满了无边的温暖。 在山东邹城市北20里的马鞍山麓,古柏森森的孟母林静穆庄严,时刻吸引着一代代景仰这位伟大母亲的人们。孟母三迁的故事,不仅仅是几千年以来中国教育文化的典范,也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母亲样板。几千年以来,没有另外一个母亲的教子故事超越她。尽管这个故事已经越过了几千年的岁月沧桑,但是,至今依然在人类的思想文化殿堂熠熠生辉。 田稷子之母教育儿子拒绝贿赂、为官廉洁的故事被收入《列女传》中。儿子田稷子做了齐国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因此那些欲升迁的下属纷纷想办法给宰相送礼。一天,田稷子收了一个下属送的百镒之金,高兴地回家让母亲放起来。母亲看到怎么多金子,对儿子说:"你当宰相三年了,我从来也没有见到你拿回家这么多的俸禄啊,你这次怎么拿来怎么多呢?"儿子说:"是我的下属送给的。"母亲顿时气愤地质问儿子:"我只是听说为臣者应该廉洁勤政,注意修身,不贪身外之财。要竭情尽实,不行诈伪。非义之事,不计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言行若一,情貌相副。今君设官以待子,厚禄以奉子,言行则可以报君。夫为人臣而事其君,犹为人子而事其父也。尽力竭能,忠信不欺,务在效忠,必死奉命,廉洁公正,故遂而无患。今天你却做着相反的事情,已经远离忠良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这样的不义之财,不是我所喜欢的,你这样的不孝之子,也不配做我的儿子!" 听了母亲的训斥,田稷子惭愧万分,主动把金子归还送礼的下属,并主动到宣王面前请罪,请求君王降罪。宣王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非常赞赏其母的大义德行,不仅仅免去了宰相田稷子之罪,让其继续担任宰相,并且下令赏赐田稷子母亲。 一般来说,做继母很难,孩子一般对继母有一种天生的敌意。但是在战国时期的魏国,却有一个这样的继母,她做五个孩子的继母,不仅赢得这些孩子的真诚爱戴,而且受到国君的称赞。这个母亲是孟阳氏的女儿,丈夫病逝后留下三个孩子。芒卯丧妻,留下五个孩子。芒卯和她结为夫妻,他们有了八个异父、异母的孩子。五个孩子年龄都不大,他们都不喜欢继母。继母并不介意,主动接近他们,关心他们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去抚爱他们。但是,他们还是本能地常常给这个继母制造一些恶作剧,故意找她的麻烦,还联合起来欺负她原来的三个孩子。但是她并没有灰心。有一天,她把自己亲生的三个孩子叫到跟前,对他们说:"他们兄弟姐妹5个没有了亲妈妈,我今后要在生活上多多关心照顾他们,你们三个不要与他们争多论少。好吗?"孩子们都很懂事,理解母亲的心意,纷纷点头答应。她从各方面特殊照顾那五个孩子,有了好吃的先给他们吃,有了好的衣服先给他们穿,兄弟姐妹之间发生了矛盾,总是先批评自己亲生的孩子。 有一次,那五个孩子中的一个孩子触犯了魏王的法令,要被判处死刑。继母非常着急,顾不上吃饭睡觉,成天东奔西忙,千方百计一心要营救这个孩子。 邻居们都知道芒卯前妻留下的那五个孩子不怎么喜欢她,不听话,也不尊敬她。看到她如此诚心要搭救那个孩子,很不理解。有人就对芒卯的后妻说:"芒卯前妻的孩子那样不喜欢你,你何必为他们的死活瞎忙乎呢?"她说:"假如我亲生的孩子不喜欢我,不尊重我,一旦他们遇上了灾祸,我管不管呢?我肯定要管,一定要想方设法解除他们的灾祸。唯独芒卯前妻留下的孩子有了灾祸,我不闻不问,置之不理,这和他们没有母亲又有什么两样呢!他们的父亲把我娶过来,要我做他们的继母。继母也是母亲呀。做孩子的母亲,不是真心爱他们,怎么能称得上是慈母呢?做继母的,只是偏爱自己的亲生儿女,而疏远那不是亲生的儿女,这能符合道义吗?这些孩子虽然还不喜欢我、不尊敬我,但我作为母亲,绝不能背弃做母亲的职责。" 这位继母一心为营救丈夫前妻留下的孩子而奔走,这件事被魏王知道了。魏王高度赞扬这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对官员们说:"作为继母,能如此懂得义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原谅她的儿子呢!"魏王当即下令,赦免她儿子的罪过,释放回家。那五个孩子都深受感动,从内心里爱戴母亲。从那以后,八个孩子都像一母所生的亲骨肉,母子之间亲密无间。在这位母亲的精心培养教育下,八个孩子都很有出息,都成为有用的人才。 三国时代的徐庶之母,被后世尊为"三大贤母"之一。徐庶被一封假造的书信轻易骗到了许昌,此举使深明大义的母亲痛极而自尽,造成了徐庶终生的遗憾,他因此痛恨曹操,曹操也只落得一场空欢喜,得到的是一位终生不为其设一计的旁观者。老母亲为自己儿子的愚蠢而含恨九泉,心灰意冷的徐庶,不由地仰天长叹:"我徐某,报国有心,却无力回天;不忠、不孝,枉为人臣。"在那个时代,曹操名为汉相,是仕途正宗,但是徐母却能够区分奸伪,认为儿子投奔曹操是明珠暗投,足见这位母亲的大德高义。 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是中国的历史故事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教子故事之一。岳母为了让儿子终生报效国家,在儿子的背上刻下"尽忠报国",因此而成为千百年以来教育儿子精忠报国的母亲楷模。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母亲。她不断给年幼的欧阳修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欧阳修稍大些以后,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读书的兴趣。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她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个"画荻教子"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 今长沙市天心区的礼贤街,相传是为纪念陶侃的母亲湛氏礼下士而定名的。陶侃乃东晋名将,曾任八州都督,征西大将军,封长沙郡公。他有一个非常贤惠又深明大义的母亲。陶侃少年时丧父,家境清贫,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湛氏是位很坚强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儿子出人头地。在这种环境下,对陶侃管教很严,并通过自己纺织资助儿子去结交朋友。后来,陶侃在县功曹周访的荐引下当上县主簿,才开始摆脱充当贱役的地位。 一次,鄱阳郡孝廉范逵途经陶侃家。正值大雪。陶侃因家贫,担心没有招待而怠慢了朋友,心中十分焦急。母亲看在眼里,安慰他说,你只管留客吧,我会设法招待好的。于是,她把头上的长发剪下,换成酒菜,又卷起铺床的干草切细,陶侃"斫诸屋柱"为薪柴,喂饱范逵的马。范逵事后得知,感慨地说:"非此母不生此子"!即使是跟随范逵而来的奴仆也觉得大过所望。 不久,陶侃做了渔梁吏,食用官府的鱼(腌鱼)。他念起贫寒中的母亲,就用陶罐盛了一点鱼送给母亲。不料母亲不但不受,还将陶罐封上退回,并附信责备说:"汝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此事给陶侃以极大的教育,为陶侃后来做官的廉洁奉公打下了基础。 苏轼的母亲 程夫人,出生名门,世居眉山。自幼熟读诗书,深知礼仪,颇具远见卓识。18岁嫁到苏家,安贫持重,敬老爱幼,团结同辈,远近都称赞她的贤淑。一次,有人问她:"你娘家有钱,何苦自甘过此粗粝的生活,不向爹娘开口?"她回答:"我去求父母,当然不会遭拒绝,但被别人说我丈夫靠人养活,又将如何解释?" 苏洵不刻苦读书时,她诚恳劝勉丈夫。当苏洵发愤读书后,程夫人看他作的诗文,指出:"读书是深入探讨古今天下兴衰成败之理,用以治世。学习圣贤之道,用以修身。"于是苏洵焚毁旧时诗文,重新研讨六经百家之说,抑而不发,到非发不可时,才下笔成文。从此,诗文一出,便惊朋辈。苏洵很感谢夫人的帮助,在《祭妻文》中沉痛地说"寡居终日,有过谁箴!" 苏洵认真读书时,膝下已有一女二男,即5岁的女儿八娘,3岁的苏轼和一岁的苏辙,教育子女的任务落在程夫人身上。因程夫人治家有方,苏家渐渐富裕起来。她接济穷人,乐善好施,却不为儿女蓄积钱财。她非常注重对孩子的人格培养。有一天,程夫人教儿子读《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名士,查办贪官污吏,铁面无私。因党锢之祸,范滂牵连其中而被杀。苏轼问:"儿若为范滂,母亲允许吗?"她答道:"儿若能为范滂,娘难道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吗?"(范滂母亲为成全儿子的志愿而自杀)。有人在宅内发现前人的窖藏金银,她重新埋好,不许挖取,并教育子女:"非分之财,分文不能妄取。"如此精辟的回答,值得我们每个人特别是我们每一个做母亲的人深思。苏轼少年时代良好的家庭教育奠定了他今后的伟大人格。虽然,他一生仕途坎坷,但是其人格的力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却大放光芒。苏轼兄弟一生做官清正,这与程夫人的勉励教育是分不开的。程夫人天性善良,又信奉佛教,对世间一切有情生命皆心存爱惜。苏家庭院,竹柏丛生,杂花满树,许多鸟雀都来这里筑巢、栖息。程夫人严禁家人捕鸟取卵,天长日久,来苏家庭院安巢的鸟儿越来越多,而且都不怕人,有的甚至把窝筑到低矮的枝丫上,小孩子可以俯身而视,给小鸟喂食。程夫人从细小事情入手,培养儿子的仁心慈念,对于苏轼一生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我们五千年的文明中,无数伟大的母亲,把自己的人生信念深藏在细腻入微的生活当中,她们的思想,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 村口有棵酸枣树 文/廖双初 发源于广西资源县的资水河,一路滩多水急,咆哮奔腾。可当它泻到我的故乡的时候,一下子变得温柔可人了,震耳的吼声戛然而止,唯有碧水漾出的波纹,一个接一个地向前涌着…… 或许是因为这水的驯服吧,我们村紧临资水的岸边生长了一棵硕大无朋的酸枣树,它像一把葱茏的巨伞,风乍过,绿叶轻轻招摇,恰似故乡人亲切的微笑。 酸枣树,是故乡的一道风景。不仅仅因为它有一片能供过往行人小憩的绿荫,它还有几许灵气,能泽被后世。 这里曾流传着一个不知道发生在何年何月的故事。 那是远村一位多年不孕的妇女,一天清晨路过村口,见树下布满了金灿灿的枣子,就捡拾起来吞了数颗……结果,奇迹就此发生,什么呢?那位村妇回去后竟怀了孕,第二年便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 这是何等令人兴奋的事啊! 孩子的父亲专程赶来,给酸枣树作了揖,磕了头,烧了香烛,焚了纸钱。临走,还在树上贴了一纸书有"神恩浩荡"的黄帖。 从此,酸枣树就成了闻名遐迩的"神树":它是不育者的福音。 堂婶嫁来的时候,正值酸枣树喷朱溅黄的日子,风趣的人们纷纷扬起手中的酸枣,对她进行揶揄和戏谑,羞得堂婶很窘;但堂婶转念一想,既然是人家的人了,早生儿子才是正理,也就坦然自如了。 所以每当酸枣成熟,堂婶就止不住地吃酸枣,以致弄得牙齿都酸酸的。 只是,那个反应迟迟不见莅临。第一年如此,第二年,第三年……好几个春秋过去了,堂婶的肚子依然如故:瘪瘪的。 这下可急了。在乡下若是没有后代传延香火,那无论如何是说不起话的,蔼然可亲的堂婶怎么不感到有潜在的危机呢? 于是就偷偷地模仿起她人来。 往往在四野阒然的深夜,堂婶孤身一人来到酸枣树下,烧燃香,点燃烛,如敬祖一般地朝着"神树"顶礼膜拜:动作极缓,磕头时,总要将前额挨上地;微肿的眼睛眯成一条缝,恍恍惚惚能见到蜡烛在微风中一倒一倒的身影;口里则吱吱吱地念着"保佑保佑""赐恩赐恩"之类的言语…… 然而堂婶却没有故事中的村妇那么幸运,"神树"竟未成全她,她的肚子瘪瘪的。 不得已,堂婶四十岁那年,还是走了最后一条路:接根。 头一个是从襁褓中要来的,叫焕章。过继那天,堂叔摆了几十桌酒席,云集亲朋戚友,热热闹闹地庆祝了一番。 焕章懂事早,三、四岁时,家里每逢吃到点什么好东西,他总是抬起头对堂婶说:"妈妈,我们是不是也给外婆送点儿去呀!"声音甜甜脆脆,令旁人都心爱。他那外婆听说后,自然是欢喜得不得了,倏地蹲下身子,将小焕章紧紧搂进怀里,闪烁着泪花说:"乖,只有我焕章乖!"堂叔、堂婶也时不时自豪地对人说:"焕章当得亲生崽!焕章当得亲生崽!" 可惜,焕章不是棵长命草,自小疾病缠身,瘦瘦的身子不及学龄就让病魔给掳走了。 有人捕风捉影,说焕章死得那么早,是由于没有得到"神树"的庇荫,因为堂婶很长一段时间不敬"神树"了(那棵酸枣树并未使她怀孕)。这倒是事实。 堂婶好悔的哟,责怪自己为什么敢对"神树"无礼……想着,想着,泪水便不可遏制地淌了下来,哗哗哗淌在酸枣树下…… 那场面,又是何等的凄凉呀! 其时,天宇黑得象口锅,黑黑地压在头顶。瞬息间,阴风怒号,振聋发聩,拽得酸枣树"呜——呜——"般嚎叫,紧接着大雨便倾盆而下,昔日文文静静的资水河,随着山洪暴发猛然陡涨,汹涌的河水撞上巨大的岩石,高高地窜起来,排向天空,旋即又啪嗒啪嗒地落下去,沙啦啦,无数的一颗一颗…… 那,莫非是资水河悲怜堂婶的应和之泪? 焕章去后,堂叔、堂婶痛定思痛,再度对酸枣树表示虔诚。不久,经人介绍,堂婶又抱了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小红作养女。小红家里姊妹多,日子紧紧式,村人都羡慕她好福份,能进入我堂叔的家。可未呆多久,小红也走了,理由很简单:不习惯。 这回堂叔、堂婶倒没哭,心里却是难过的,当然也有长叹:"唉!——唉!——,毕竟是人家身上掉下来的肉啊!"声音凄凄惨惨。 但堂叔、堂婶还是坚持朝拜酸枣树,且愈发虔诚了,阴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十分准时地给"神树"送灯。 岁月的烟云,又是几载远去…… 村里忽然来了一个身材魁梧、年龄约摸20岁的小伙子,叫全清。全清说家乡四川遭洪灾袭击,房屋被冲走了,只好出来混口饭吃,干什么活都行。村民都同情他,热心人便努力为他在村里找点事做,但想到小伙子东家一餐、西家一顿的,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总不是长久之计,要是能够住下来安家落户就好了。 这么一思索,有人就想到了我那善良而无后的堂叔和堂婶。 于是,堂叔、堂婶家里又多了一双吃饭的碗筷,自然也多了一双做工的好手。 全清以他那双卖力的工夫手,一时间搔得堂叔、堂婶心里暖洋洋的:"莫急,莫急,工夫消停些,别累坏了身体。"老两口如是说。 可好景不长,全清还是走了,原因一直没有人知道。 全清走后,堂叔两眼发红,"我要砍了它!我要砍了它!"牙齿嘎嘎作响,心中的悲愤之火再也抑制不住了,就"呼"地抡起板斧,嚯嚯嚯冲到了"神树"之下…… 然而,板斧刚举到半空中,却被信奉迷信的村民架住:不要蛮干,不要蛮干,"神树"要保佑他人哩,说不定你的好事还排在后面嘛。 堂叔不管,憋住气,眼珠子鼓成了黑红弹丸。 此时,吼声早已哽进喉咙,唯有豆大的汗粒从堂叔那古铜色的脸上溢出。堂叔仍将他那柄明晃晃的板斧使劲地压下去,压下去……但,终拗不过众人的胳膊,斧子垂头丧气地跌了下来。 堂叔一扭身,跑开,哭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哪! 桃李花开,梧桐叶落,日子在流逝中变换着色彩,我堂叔、堂婶却一直孤单地生活着。 此后好多年,堂叔、堂婶再也没有抱养半个儿女了,大概是没有了信心吧。两个人过着日子,倒也平安。当然,人生的暮色已向他们弥漫,他们都苍老了。 却是有一位姑娘时常来帮他俩挑水、劈柴、做家务,嫁也嫁在本村。人们都说这恐怕就是我堂叔、堂婶等待的福气了,她是要给你们养老送终的。每每言及此事,堂叔、堂婶含笑不语。 那么酸枣树呢?那棵曾经让我堂叔、堂婶痴迷了大半辈子的"神树"呢?在那里,在那里,依然青青地立在那里——村口的资水边。也许在晚间你仍能见到一星光亮,但无论如何请你相信,那绝对不会是我堂叔、堂婶点的。 不朽的胡杨 文/听诗醉雪 我曾钟情于黄山的松,也曾流恋于长白山的白桦,可是,最让我刻骨铭心的却是那不朽的胡杨! 沙漠绵延,沙海茫茫,平填了万亩碧湖,千里青河;吞噬了无数铁血的男儿,断送了无数柔情的女子;城郭坍tan废,村庄消失,万劫不复中只有胡杨--神奇、傲岸地耸立在无边无际的沙海中。生者苍翠挺拔,春满生机,秋染斜阳;死者孑然挺立,不卑不亢,傲视风暴;任岁月沧桑,任大漠迷茫,她始终坚守着梦中的家园。 胡杨是沉默的,沉默是一种珍贵的不可多得的品质,沉默的胡杨是无语的宣言,挑战沙漠的宣言,它以生,一千年不死的绿意,死也一千年不倒的精神,倒也一千不朽的骨骼,慑震着沙漠。沉默的勇士是不可摧毁的,我相信沉默的力量。沧海桑田,岁月作证,沙漠的死亡之神,永远也无法渗透胡杨的灵魂。在语言也无法触及的灵魂里,潜藏着怎样的智慧和力量?沉默的胡杨给予我无知的亢奋,也将我世俗的愚昧的欲望一点点淹没,它让我的灵魂得以提高和升华。 胡杨孤寂而神秘,它以一种绝美的姿态,在沙漠站立成一道绝世的风景。它让我心潮澎湃、心灵震撼。那是一种刺破心扉,深入骨髓的震撼。不倒的胡杨透露出坚韧和刚毅,让人崇敬和仰望,震慑着万物和生灵。纵横于死亡之海的人都会被它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这种折服足以使他们以滴血的姿态与胡杨融为一体,真切的感悟生命的绝唱。 仰望死去的胡杨,就如同瞻仰一座英雄的丰碑,它让人热血沸腾,心灵颤动。我不是基督徒,但在胡杨不倒的躯体面前,我却要以一个基督徒的虔诚向她顶礼膜拜。人有一种死不叫死,而叫作万古,树有一种枯不叫枯,而叫作千秋。胡杨虽死,精神万古,胡杨虽枯,豪气千秋! 秋天里的遐想 文/罗文博 我喜欢秋天的田野。有一股甜甜的味道,还有一种淡淡的香味。 眼前不再是青碧的绿色,目光所及是青苍的黄,连带正在灌浆的水稻,那叶片儿尖尖上,也略显苍黄。 秋天,不再像小姑娘一样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了;秋,不再像一位名伶,故作姿态,迟迟不愿登场,急煞万千目光了。秋,终于挡不住来了! 秋天一切果实都将成熟。夏天种下的种子也将收获。玉米已经收完了,枯萎的玉米秆还孤伶伶立在田地里,杂草长到半膝深,每一株草上都结满了草籽。这些草籽有一半会落在地上,来年春又生,有一些会腐烂掉,有一些会成为鸟儿的粮食。 走过野草蔓延的田埂,惊得一些蚂蚱在我眼前乱飞,我心说我对你们没有恶意,你们不用紧张呀。蚂蚱听不懂我的话,依然四处乱窜。 秋天送爽,秋高气爽,秋又是似黄金的季节。 朋友说,我不喜欢秋天,落叶飘飘,生命稍纵即逝,带给人的总是伤 感与失落,连秋天头发都脱落的比其他时间多。而我不然,我认为四季都 是值得我们珍视的,秋,亦然。落叶飘飘,生命为了保护自己,抵御寒冬, 减少叶片营养及水分的流失。 微风摇曳着玉米婆娑起舞;热浪推动着薯地绿水荡漾;暖气熏蒸着棉花绽出洁白的笑脸……处处显示出青帝那五彩神笔的灵妙。你听:候雁在天空中向人们传递着金秋的信息;寒蝉登在高枝上不知疲倦的傲唱;蟋蟀躲在草丛里"蛐蛐"的呼朋引伴;青蛙在池塘里穿梭在荷叶间大胆的"呱呱"的谈情说爱…… 恰似一组田园交响曲。金秋真是如诗如画。如歌如梦。我醉了,醉在是她浸透我每一寸荒芜的心田;醉在是她唤起了我谱写秋实的华章;醉在是她让我无限的眷恋;醉在是她让我的情爱有了停泊的港湾。 飒飒的风,掀动一树树丹桂;摇曳而绚烂的阳光轻抚着由青而黄、而渐渐飘香的原野。黄菊、红叶、征雁、秋虫,一样一样的把宇宙点染上含蓄而淡雅的秋色。木叶染赤,疏林漏风,铺展成一片片"黄叶地";芦花飞白,长空染翠,涂抹出一块块"碧云天". 秋天里的遐想,天高云淡,爽风拂面,大自然舞动着画笔,在群山之巅、在绵延的万里长城,在璀璨的江南明珠,在浩瀚大漠边关胡杨林的深处,在缀满暮色婉约的小径上尽情挥豪,喷墨浸染。褐绿色的大山轻风四起,山峰绵延起伏,丰收的田野金穗飘香,湖水荡漾膏蟹肥,坠落的红橘留香溢出,满山的红叶疯染山岗,午后的一抹秋阳喷泄,延伸至田间的交汇处,看得我如痴如醉…… 秋天里的遐想,如墨彩涌动的画绢万般妖娆,落笔栩栩如生,烟如飘云,片片秋叶如霞丝,款款秋情落幕于山间、亭阁、弯道、绵长的翠松柏,那道道秋丝在风中舞蹈,红染清秋,瓣落无痕,醉了你我心房,秋荷争艳落尽了芳香,渐渐地远去。你我穿行在深秋的山路上,听秋风鸣唱,聆听片片碎叶摇曳,花瓣舞,山亭中观落红,赏秋雨。夜幕降临,流灯溢彩穿行于阑珊小城,花好月圆,幽静的湖水荡波纹,夜泊湖面夜夜声歌,曲曲衷情,情未了。 望着大雁飞过嫣红的山林,静立于绽放的葱茏,我折起了泛黄的纸扇,将层叠的记忆收起,往事如烟飞去,那嘴里衔着的种子,也不知来年落何家?瞬间那深深的庭院开满了菊,弥漫了园子,一缕菊香袭人,穿过长廊,无尽的秋风在思绪中飘起,一朵心花在秋波中绽放,我静倚窗棂赏秋,感受着菊花的冷艳,秋风悠长落瓣舞,慢慢地穿过那岁月流年的小径,悠长、悠长…… 以前不知道古人为什么把秋天称为金秋,放眼望去,那淡淡的黄让我看懂了些金秋之意。播种时的希望,收获时的喜悦。 秋天的天有些安静,那只叫了一个春夏的斑鸠不知飞哪去了。其他的雀鸟也少了踪迹,倒是天空中燕子的身影一天天多了起来。草丛中会看到一只只死去的蝴蝶,曾经美丽鲜艳的生命,如今悄然无声,这些开败了的花朵,来于泥土,终归泥土! 沟里的水清澈舒缓,沟边一丛丛野菊适时而开。远处岸堤上一排苍绿中,偶尔夹种一株枫树,那一点鲜红让人赏心悦目!秋天与它特有的风韵与姿态呈现在世人眼里! 一年之计 在于秋,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春天,生命盎然,大地 复苏,秋天,生命凋零,大地逐渐变得沉稳而安静。秋天气候凉爽而舒适, 也正是学习和劳作的好时候。 珍视时间的您,请也珍视秋,因为它同春天 一样短暂。"金九银十"说的不就是九月和十月像金和银一样宝贵么? 一场秋雨,一场凉。树叶随着风儿响起沙沙声,我知道,时间正在流逝,冬天很快就要来了,珍惜眼下的宝贵的九月和十月吧。落叶固然让人 伤感,但少了夏天的浮躁。人的内心更多的是沉稳与淡定,这样的时节更 加有利于我们工作和学习的进行。 当我们还在抱怨生命的稍纵即逝时,我们是否应该学会用另一种眼光 看待秋天,学会更加珍惜眼前的美景,珍惜眼前的时光,珍惜眼前的人? 一片片的秋叶是载满一生的美丽,承载着幸福掉了下来,脉络嶙峋斑驳却是预示着下一个轮回的开始,周而复始。想到这些,我轻松了许多。秋天虽凉,但不至于冷……因为我们在爱的世界里相互依存,所谓爱到过的地方,生命变欣欣向荣。 永远陶醉在秋天的怀抱里,尽情享受秋天那美好的时光——— 而当这一刻到来,却涌出丝丝忧伤、惆怅,甚至艾怨:时光怎么这样迅疾,你就不能为我稍作停留!静静思索,生命的意义在于追索、有为、有价值。心里始终感恩,因为我知道世界没有十全十美。于是常常容易忽略缺憾,容易满足。也于是会遐想!时值秋天,曾经那么多的喜悦、幸福和激动,恍如昨日,历历在目,希冀也总是蓬勃于心,涌动胸间! 静品秋露香 文/钟芳 朋友从老家回来,给我送来一罐家乡的特产秋茶,独有一番清雅,令人闻香而动。 以前我是从不喝秋茶的,只爱喝春茶和夏茶,总觉得春茶韵美,夏茶芬芳,秋茶老气。但拈上一撮秋茶叶,放入晶莹剔透的玻璃杯中,缓缓地将刚烧好的白开水冲下,在氤氲的茶雾中,只见,尖削挺秀、大小匀齐的嫩芽竖立在杯底,清鲜幽雅的香气弥漫着,那份澄绿与醇香让人心旷神怡。 茶是有况味的东西,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由于品种、种植时间不同,茶的特性也不同,或清淡,或醇香,或苦涩。所谓的"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秋茶)".从节气上划分的话,清明至小满的为春茶,小满至小暑的为夏茶,小暑至白露的则为秋茶。一般情况下,经一个冬天的蓄养与休整,春茶树厚积薄发,绽出新芽,细细嫩嫩,青春新艳,为一年中品质最佳。夏茶的季节由于比较短,喝起来会有苦涩感。然而,白露一过,寒气渐冷,秋意渐浓,此时,茶树历经春夏的生长,积蓄了成熟的茶韵,味儿更为浓郁,口感也较为甘甜。再加上秋天降水少,气候干燥,泥土和空气中的水分减少,使得茶叶在成长、采摘和制作的过程中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茶叶的香气。同时,在冷干的温度下制成的茶叶不易变质,散发出更鲜爽的香醇,十分耐品,对人的身体也特别好。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是陆羽《茶经》里开篇的第一句。金秋时节,天高云淡,一阵阵秋风轻拂,于幽静的茶园行走,翠绿萦绕,有着茶叶青涩的芬芳,有着霜露甘洌的味道,还夹杂着晨雾和晚风的气息,诗情画意般优美而柔和,满目秀碧中,赋得几分尘世间的灵致和清韵,令人怡然陶醉。茶园里有几位采茶女背着篓子,正专注地寻找着茶树的新芽,把雀舌般的嫩芽轻轻摘下,巧手翻飞间,不一会儿,片片新绿飞进茶篓。待到收获满满、汗水微微,就地卸下背篓,在树阴下歇歇,吹吹山间清凉的风,看看天上的云卷云舒,收获的哪里只是茶叶,更是几分怡然自得。 陆游曰:"卧枝开野菊,残枿出秋茶。"将新摘的茶叶平铺在竹筛子上,再置于阳光下晾干,接着再放在大锅里炒干,而后存放起来待其发酵,秋茶的味道也就慢慢形成。秋茶中,绿茶色泽黄绿,红茶色泽暗红,叶芽大小不一,没有春茶叶那般肥壮重实,条索紧结;也不如夏茶叶那般轻飘松宽,嫩梗宽长,条索松散,而是疏枝薄叶,轻薄瘦小,亭亭玉立。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的铁观音是茶中极品,色泽青褐素洁,叶芽卷曲秀丽,美如观音,冲泡后茶汤香味四溢,启盖端杯轻闻,香气清高馥郁,有幽幽兰花之香,且馥郁持久。细啜一口,舌根轻转,可感茶汤醇厚爽鲜;缓慢下咽,回甘带蜜,韵味无穷。 我不禁地啜饮一口杯中的茶水,顿觉满口清鲜含香,甚是舒心,再饮,甘润生津,沉香留齿,在胸中荡漾弥漫开来,徐徐不绝,回味绵长。"茶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殊不知,秋茶也竟这样的香美文雅,一下子心静神宁,不经意想起英国诗人华尔勒写过的一句关于茶的诗:软滑,醒脑,开心,像女人的柔舌在走动着的饮料。 春水秋露香,煎茶滋味长。秋茶是一汪清泉,一徐清风,令人安静恬淡。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不妨放慢生活的节奏,约三五好友,拣一方幽静的庭院坐下,喝茶聊天,缓缓斟饮,细细品吸,忘了世上宠辱得失、酸甜苦辣,心中宁静致远,从而进入一种"庭有山林趣,胸无尘俗思"的境界。 母亲看雪 文/叶轻驰 母亲是个有点浪漫情调的人,虽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却和大多数的农村妇女不太一样。闲暇时,母亲喜欢捧一本书,细细品读。 小时候,常听母亲说,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看一回雪。母亲一直呆在南方,在我上大学前,她到过最远的距离,也就是老家的县城。因此,母亲总念叨着,什么时候能到北方看一回雪? 高考后,我考上了北方的一所大学。母亲格外担心,因为我从小到大也没出过县城。最后,我说服了母亲。我告诉她,等下了雪,就给她寄一张下雪的照片。 上大学的第一年,深秋时节,空中就飘起了小雪。到了秋冬之际,更是纷纷扬扬地下着雪。有一天,我借了相机,正要出去拍几张照片,同学却跑来告诉我,母亲来看我了,就在宿舍楼下! 我吓了一跳,赶紧下楼,果然看到母亲正等在门口。欣喜之余,我问母亲,怎么突然来了?母亲笑着解释,说前几天听我在电话里说,这边下雪了,就想过来看看!母亲想给我一个惊喜,所以没事先告诉我。 那一天,我带着母亲,两个人到外面的冰天雪地里,不停地拍照。我原以为,母亲见了这漫天的雪,会特别兴奋。可母亲似乎无心欣赏雪景,反倒不停地问着我生活上的事,让我注意身体,吃饱穿暖等等。 母亲只待了两天,说老家忙,离不开她,就回去了。后来,有一次我打电话回去,母亲刚好不在,是父亲接的电话。说起母亲来看我的事,我不禁问父亲,母亲一向很喜欢雪景的,怎么那次来,反倒没那么兴奋了? 哪知,父亲告诉我,母亲去我就读的大学,不是为了看雪,而是因为放心不下我,专门去看我的。在母亲心里,雪景再美丽,也比不上牵肠挂肚的儿子。因为我从没出过远门,母亲天天都念叨着,怎么也不放心。后来,父亲干脆买了来回的火车票,让母亲去看看儿子。 我这才知道,母亲说看雪,其实是个借口,真正的原因是想念儿子了。一念及此,我顿觉心中柔柔的,仿佛正被什么拨动着。 至今,每次想起那年的雪,我都会格外感动。母亲爱雪,却更爱儿子。那一年,对着梦寐以求的雪景,母亲的心里,却只有那个独自在外的儿子。 |
随便看 |
|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