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姐弟文章 |
释义 | 姐弟文章(精选12篇) 追忆母亲 文/鲁自强 转眼间,母亲离开我们已经8年了。在这近3000个日子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母亲。每当全家团圆或是孤独寂寞的时候,每当我开心满怀或遭受挫折的时候,便越发思念母亲。 母亲是独生女,做中医的外公家境殷实,因此倍受呵护和宠爱,是他们的掌上明珠。然而随着外公的中年早逝,家道中落,少年时代的母亲只得与外婆相依为命。为了生存,只得从师学缝纫。与父亲成家后,6年间我们姐弟3人相继出生,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父亲工资不高,为了养活我们,母亲起早贪黑,养鸡喂猪、割猪草、拾棉花,忙里忙外,但从不叫一声累。母亲是个裁缝,冬天,冒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走家串户,一步一脚泥,为人缝制棉衣棉裤及过年的衣物,赚钱贴补家用和购买孩子的学习用品,常常是双手双脚冻得又红又肿;夏天,母亲会带着我们哥俩捉青蛙、鳝鱼,然后拿到城里换钱,买回一些日常用品。 母亲的勤劳、朴实和善良,让我们从小就懂得了责任二字的含义。无论是身处逆境或遭遇挫折,都要肩负起神圣的使命:养育儿女长大成人。这是责任,这责任重如泰山! 慢慢地,我们姐弟相继长大成人,各自成家,母亲毕生的积蓄也为我们花光。我和哥哥下岗后,各自与人合伙买了一辆长途卧铺车跑客运。每次从外地回石首时都是凌晨3点左右。远远地,我们就会看到门上的一盏电灯亮着。我们知道,母亲没睡,她在等儿子回来,我们上楼睡了,她才休息。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这就是母亲,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一个包容大爱的母亲。世界上什么最深?母爱最深,深不见底;世界上什么最大?母爱最大,无边无际。 人生的启蒙老师是父母。母亲身体力行的教导我们,做人要好好学习。多读书,要诚实、谦虚,要勤俭节约,要合理规划,遇事冷静,不冲动,要考虑后果。母亲的谆谆教诲,伴随着我们姐弟3人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一生受益。 然而,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候,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子欲养而亲不在”,世界上什么事都可以等,唯有感恩不能等啊!这成了我们此生最遗憾的事。 日月如梭,岁月轮回。母亲坟头上的草枯了又青,青了又枯。正如古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会带着孩子们去看望母亲,向母亲诉说我们的喜怒哀乐。母亲,您的儿孙们定会好好活着,孝敬父亲,努力工作,造福社会。这是您最大的心愿,也是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唯一要做的! 母亲,如果有来世:我们还做您的儿女! 浓浓姐弟情 情时间过得可真快,转眼又到了年末。回头张望过去一年的历程,有几分感慨,几分无奈,也有几分收获。 回头品味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令我们感动的真的有很多……今年夏天我们门头对面搬来一家做面食的人家,老家是莱芜山里的,听说那地方很穷,他们是投奔亲戚来这边做生意的。他们在这里开了一家火烧铺子,生意还不错。这家四口人,夫妻两,还有一儿一女,女儿十岁,儿子八岁。一对很懂事的小姐弟。 男孩脚走路有点瘸,听说是两年前的一次车祸造成的。由于两个孩子和我儿子都差不多大,所以来没多久就玩的很熟了,这也是孩子们的天性,很容易就玩在一起了。 一天周末,姐弟两个又跟着儿子来我家玩,正好我去超市回来,买了一些儿子喜欢吃的零食,所以就拿出一些分给他们吃,其中有鱼排,是那种单袋包装好的,我每人给了一袋,弟弟问我:“姨,这鱼骨头能吃啊?会不会卡住喉咙?”我笑着说,这是处理过的鱼骨头,不会卡到的,而且吃这个还补钙。孩子们在玩,我也就去忙别的了。 第二天早上,我去他们火烧店买早点,看见小男孩在吃那鱼排。我就顺口问了句:“明伟,昨天给的鱼排还没吃完啊,吃的这么慢是不是怕卡到喉咙啊?”我是和他开玩笑的。小明伟说:“不是的姨,这个好吃,不卡喉咙,我的那个早吃完了,这是姐姐的没吃给我了。姐姐听你说这个补钙就没舍得吃,说我多吃点,那样腿就好的快。” 听完这话,我的眼泪在眼里打转,多懂事的小姐姐啊。我哽噎了,一时说不出话来。早点没买我就跑出来了,怕再多一分钟我就会流下泪来。 小女孩和我儿子一样大,我不知道儿子面对这样的事情会怎样,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都被父母宠的很任性。貌似就不懂得去关爱别人。在这样被宠的环境下,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总是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养成了吃“独食”的习惯。 我真的被这个懂事的小姐姐感动了。以后我会以她为榜样来教育我的儿子,让他成为一个知道关爱别人,有爱心的好孩子。也祝福那对小姐弟健康快乐的长大! 追忆母亲 文/鲁自强 转眼间,母亲离开我们已经8年了。在这近3000个日子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母亲。每当全家团圆或是孤独寂寞的时候,每当我开心满怀或遭受挫折的时候,便越发思念母亲。 母亲是独生女,做中医的外公家境殷实,因此倍受呵护和宠爱,是他们的掌上明珠。然而随着外公的中年早逝,家道中落,少年时代的母亲只得与外婆相依为命。为了生存,只得从师学缝纫。与父亲成家后,6年间我们姐弟3人相继出生,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父亲工资不高,为了养活我们,母亲起早贪黑,养鸡喂猪、割猪草、拾棉花,忙里忙外,但从不叫一声累。母亲是个裁缝,冬天,冒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走家串户,一步一脚泥,为人缝制棉衣棉裤及过年的衣物,赚钱贴补家用和购买孩子的学习用品,常常是双手双脚冻得又红又肿;夏天,母亲会带着我们哥俩捉青蛙、鳝鱼,然后拿到城里换钱,买回一些日常用品。 母亲的勤劳、朴实和善良,让我们从小就懂得了责任二字的含义。无论是身处逆境或遭遇挫折,都要肩负起神圣的使命:养育儿女长大成人。这是责任,这责任重如泰山! 慢慢地,我们姐弟相继长大成人,各自成家,母亲毕生的积蓄也为我们花光。我和哥哥下岗后,各自与人合伙买了一辆长途卧铺车跑客运。每次从外地回石首时都是凌晨3点左右。远远地,我们就会看到门上的一盏电灯亮着。我们知道,母亲没睡,她在等儿子回来,我们上楼睡了,她才休息。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这就是母亲,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一个包容大爱的母亲。世界上什么最深?母爱最深,深不见底;世界上什么最大?母爱最大,无边无际。 人生的启蒙老师是父母。母亲身体力行的教导我们,做人要好好学习。多读书,要诚实、谦虚,要勤俭节约,要合理规划,遇事冷静,不冲动,要考虑后果。母亲的谆谆教诲,伴随着我们姐弟3人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一生受益。 然而,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候,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子欲养而亲不在”,世界上什么事都可以等,唯有感恩不能等啊!这成了我们此生最遗憾的事。 日月如梭,岁月轮回。母亲坟头上的草枯了又青,青了又枯。正如古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会带着孩子们去看望母亲,向母亲诉说我们的喜怒哀乐。母亲,您的儿孙们定会好好活着,孝敬父亲,努力工作,造福社会。这是您最大的心愿,也是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唯一要做的! 母亲,如果有来世:我们还做您的儿女! 彼此暖暖依恋 文/诗馨如兰 1 今年的春天,冷的时间稍长,为此,按季节时令缤纷绽放的樱花、郁金香、牡丹、玉兰、紫丁香、还有很多、很多不知名的花儿,所有的花期都因为天气的寒冷,延长推后了美丽绽放的时间。 一直喜欢欣赏花儿的我,本来打算今年的“五一”节三天小长假不回老家,好好利用这几天去北京周边的各大美丽景区和公园走走看看,欣赏缤纷美丽绽放花儿的同时,也去亲临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纯净怡人风景。 人世间的事情,有时往往是计划没有变化之快,就在我欢喜欣欣然精心计划游玩行程之时,突然接到老家小妹给我打来的电话,小妹对我说:“妈妈最近咳嗽很厉害,带她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肺气肿,让妈妈住院治疗……”听完小妹的诉说,我的心立马紧张了起来,因为自从1992年的春天,无情残忍的病魔在我们全家猝不及防之时突然夺走了年轻父亲宝贵的生命之后,这么年以多来,妈妈的身体健康,一直是我心里最大的牵挂,也是最惧怕的事情。 为此,这麽多年以来,我最惧怕接听小妹打给我的电话,因为妈妈和小妹一直生活在一起,妈妈糖尿病并发症时常让她的身体状况也是一直时好时坏,为此,我心里很是牵挂! 听了小妹对我说完妈妈的病情,我那还有欣赏花儿的美好心情,于是,提前给领导请假,在网上立马购买了返程回家的高铁火车票。 2 当我下了火车,不顾一路风尘,心急如焚,匆匆走进医院住院病房看到妈妈安然无恙地躺在病床上滴着吊瓶之时,我那颗忐忑不安悬在嗓子眼的心,总算稍微安定了下来。 妈妈看到我的到来,显然是很惊喜的表情,问我:“你怎么回来了?你不是对我说单位‘五一节’不放假吗?一定是你这个快嘴的小妹给你打电话说我住院了吧!我一直嘱咐她不告诉你……看,还是把你叫回来了,其实,这次得病只是咳嗽而已,不是很厉害!”妈妈一边自言自语自顾说着话,一边很慌忙地要坐起来,我和小妹马上走向前把妈妈轻轻扶起身子,拿过一床厚厚的被子,让她靠坐在病床的一角。 小妹一边扶着妈妈的胳膊,一边对妈妈说:“我就知道大姐一回来,您的病定会立马好转,是不是,老太太?” 我微笑地回答:“看看,小妹又说笑话了,大姐我又不是神医妙药,妈妈的病,怎么会立马好起来,若我真有如此之灵光,会给妈妈带来健康长寿,我宁愿天天陪在妈妈的身边……” 同病房的一位阿姨附和地说:“老人啊,就是这样,总是喜欢自己的儿女天天陪在自己的身边,你还别说,***妈从你走进病房到现在这一阵子还真的没有咳嗽一声哪?也许,她是真的想你了,一看你也是一个很孝顺的好女儿啊,你的妈妈真的好有福气啊,身边有你们这几个好儿女陪伴……” 因为剧烈的不停咳嗽,让妈妈常常夜不成寐,食欲也不好,看着妈妈那被病痛煎熬、折磨憔悴蜡黄的脸庞,看着妈妈满头银发闪闪,看着妈妈的两个手掌背上因滴水被针扎青紫的皮肤,心疼的我不禁掩面滴泪,我想,假如仁慈的上帝感知我对妈妈的那份孝心,若让自己能替代妈妈生病该多好,因为我年轻的躯体足以替代妈妈的那份病疼折磨,然而,不管我如何真心虔诚祈祷,可爱仁慈的上帝终久也没有兑现我的这颗赤子孝心…… 3 其实,妈妈的年龄并不是很大,明年才是她的六十六大寿。然而,因为妈妈自小身体就很薄弱,未嫁之时的她在外婆家是全家人的掌上明珠,在生活上从来就没有受过一丁点的委屈,自从嫁给了爸爸生育了我们姐弟四个以后,她和爸爸一起承担了生活的所有艰辛和赡养老人的全部重担。在那个生活比较困苦的年代,妈妈肩负着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为生活辛苦打拼的爸爸,为此,妈妈总是把好吃的少有的细粮白面做给老人、爸爸、还有孩子们吃,而她总是舍不得吃一口,久而久之,妈妈落下了胃疼的毛病。再加上当年我的外公常年卧病在床十几年的时间里,天天精心伺候为他吃药、打针、翻身、端屎端尿,还要为我们姐弟几个上学、生活操心,就这样长时间的艰辛劳苦,最终击垮了妈妈曾经就很单薄的身体,让妈妈在无情岁月的流年中落下了一身的病疼。 待送走了卧病多年的外公,我们姐弟也渐渐长大懂得为妈妈分忧解愁,美好的生活刚刚好转之际,万万没有料想到猝不及防的病魔突然之间又残酷无情夺走了年轻爸爸的宝贵生命,为此,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再一次击垮了妈妈多病的身体,让年轻的妈妈好似一夜之间苍老了很多,霜鬓过早银发闪烁。 生性坚强的妈妈虽然坚韧地用自己柔弱的双肩再一次为我们姐弟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毕竟,岁月不饶人,妈妈曾经那窈窕修长的身躯再也不再如往日那样挺拔矫健,妈妈那曾经年轻娇美的容颜再也不再那么亮泽美丽如花,生活的艰辛和打击,实实在在结结实实地击垮摧毁了妈妈的身体健康,妈妈得了多种老年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看着病例上医生给妈妈的诊断,看着眼前被多种病魔折磨容颜身躯过早沧桑的妈妈,我强忍住内心的那份酸楚,试图追寻妈妈曾经年轻矫健如飞的轻盈身影和娇美如花的容颜,我却再也寻不见了…… 而今,眼前的妈妈确实老了,满头白发,满脸的沧桑皱褶,稍微发胖的身躯,走起路来颤颤巍巍,咳嗽起来,声音苍老而缓慢,静静地凝视着妈妈,爱怜地为她轻轻按摩、捶背,心底,总是情不自禁地涌出一股股无法诠释的酸楚和心疼之感! 妈妈,我最亲爱的妈妈,她,真的有些老了…… 双眼一热,瞬间朦胧一片…… 4 妈妈住院期间,小弟、弟媳也请假了,一家三口都回来陪伴妈妈,小弟和弟媳每一天开车在医院和家里来来回回忙碌为妈妈精心做她爱吃的饭菜;大妹和小妹也是忙前忙后,我是每一天陪妈妈聊天、为她精心按摩,为她精心挑选亲自做她最爱的水饺和清蒸鱼…… 同病房的病友都羡慕妈妈说:“您老,多有福气,儿女们多孝敬您,看着您家这些可爱又孝顺的孩子,我们简直是又羡慕又妒忌啊!……” 妈妈看看我们姐弟即欣慰又无奈地回答:“嗨,我是不愿意轻易打扰孩子们的,我知道他(她)们的工作都很忙,可是,我这不争气的身体,简直快愁死我了,本来,我觉的这次病不是很严重,只是咳嗽而已,自己配些药吃吃就好了,孩子们却不放心我,非强逼我来医院仔细检查,这不,医院也许小题大做,偏偏让我住院治疗,嗨,我这不争气的身体总给孩子们添麻烦,让孩子们为我花钱,我的心,真的不安静啊,有时,我想,若自己再这样三番五次打扰孩子们,还不如自己寻个门路把自己送走,免得总给孩子们添麻烦、添累赘,总让孩子们牵挂我,给他们添乱……可是,再想一想孩子们如此孝敬我,我若真的走了那条路,这不是更给孩子们添乱、添堵吗?嗨,我简直矛盾的只有自己生我自己的气了……” 耳边聆听着妈妈如此心酸、无奈、肺腑的言语,心里简直是五味俱全,瞬间真的不知该说些什么,然而,一向直言直语快言快语的我,看着妈妈心里又是心酸、又是心疼、又有些怨怒地对妈妈说:“妈妈,看您这番话说的我心都碎了、你可知女儿的心有多疼吗?您老怎会说出这番‘无情’之话哪?您好不容易把我们姐弟几个抚养成人,那么多艰辛困苦的日子您都坚强地带着我们走了过来,如今的我们都成家立业过上了好日子,我们姐弟四个有哪一个敢不孝顺、尊敬您?谁也没有嫌弃过您,更没有说过您是我们姐弟几个的累赘和负担,您稍微有个身体不适,都会让我们姐弟几个牵肠挂肚、寝食不安,妈妈啊,您可知道,您老人家的身体健康永远是我们姐弟最大的牵挂和祝福,您老在我们心里是多么的重要,您在我们姐弟心里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我们姐弟就是您这棵大树上的枝枝蔓蔓和树叶,如您有任何一丝毫的闪失,那么,我们姐弟几个也定会伤筋动骨,妈妈啊,为了我们姐弟几个还有您那些聪明、可爱、活泼的外甥、外甥女和小孙子,您一定要好好养病,好好活着,千万不要胡思乱想,何况,我们姐弟几个如此团结孝敬您,我们家的幸福好日子还在后面哪?您一定要好好幸福健康地活着,好好看着自己的孙子、外孙上小学、上大学、参加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再看他们幸福快乐的成长!妈妈,您一定要答应我,不管自己的身心被病痛如何痛苦折磨,都不要去给自己寻找任何一个解脱的理由,若,您不答应我,我们姐弟都不原谅您,即便,您真的那样走了,我都不会哭您一声,妈妈,您懂女儿的话吗?妈妈,您若真心爱我们姐弟几个,您千万不要让我们姐弟几个每一天总是这样提心吊胆地活着吧?……” 等我对妈妈一口气说完了这些话,小妹和小弟异口同声地对我说:“大姐说的对,我们都支持她,妈妈最听大姐的话,是不是?妈妈,您一定要配合医生好好治疗病情,等您的身体康复了,我们还要带您去各地旅游,观看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要好好陪您去各地基督教堂做祈祷、做慈善救济那些苦难生命哪?妈妈,我们为您加油,好好养病,尽快康复!” 5 同病房的病友也不约而同地为妈妈鼓起了响亮的掌声。 临床的一位病友阿姨对妈妈说:“看看孩子们对您有多好,您千万不要再胡思乱想了,在那样想啊,真的是对不起孩子们了,您再看看我,我都住院一个多星期了,我的那几个孩子和儿媳为了赚钱,没有一个前来看看我的,说来都伤心啊,可,我们做父母的,不管孩子是否孝敬自己,都要好好活着,好好活着,就是对孩子们最好的安慰,大姐,您说,对不对?住院期间的这段日子里,我也了解到您是一位慈悲善良的好大姐,这段时间,要不是您让孩子们给我做饭、送饭、搀扶我去厕所,为我购买生活用品,我一个人住在医院这么久还真的不知道怎么挺过来哪?你们真的是一家好人啊,好人定会有好报,大姐,您的病一定会慢慢好起来,身边有这几个如此孝顺的好孩子陪伴,您的晚年一定比我过的幸福哦!……” 妈妈这次由衷地真心微笑了,让我好似看到妈妈的心结慢慢舒展,心花美丽绽放,妈妈真心欣慰的笑容如春天的花儿明媚而灿烂! 看到妈妈舒展如花的真心笑容,我那颗一直心神不宁忐忑不安的心,也在刹那间释然轻松了……因为,我深知,善良慈爱的妈妈心里是多么的爱恋她的儿女,只是不愿意给儿女添加麻烦,这,就是最伟大的母爱,只需自己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心甘情愿为子女无私奉献自己,却永远不想给子女添加任何一点的累赘。从不提自己含辛茹苦养育之情,却总是感念儿女对自己的情意,当我们小的时候,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总是第一个前来向父母亲求援、求助,毫不犹豫地向父母亲理应所当地索取钱物和同情怜悯,然而,当他们自己年老之时却往往顾及子女太多,总是在万不得己之时才会求助与儿女,还总感觉自己给儿女添了很大的麻烦,当儿女给父母尽孝心之时,他们却总是倍显那么的受宠若惊,当儿女尽孝送与他(她)礼物或者钱财之时,总是感动的热泪盈眶,满眼都是对儿女感激的目光,其不然,儿女对父母尽孝却是天经地义之道,即便儿女拿出自己百分之百的孝心也无法报答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更何况如今的我们总是为了生活远离父母,很少有时间陪伴在他们身旁,稍有的短暂相聚,总是那么的行色匆匆,面对自己的父母亲,我们做儿女的真的做得太少了,常回家看看老人,有时却总是因了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错过了自己与父母亲幸福快乐相守的美好时光! 老人心里总是一边默默掐指盼望儿女的归期,一边又善解人意很无奈地对儿女们违心地嘱咐安慰说:“家里,我们都很好,你们都好好在外工作,不要总是牵挂我们……” 6 眼看着妈妈被病痛折磨提前苍老的容颜和不再挺拔的俊美身材,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在心底悄悄低语吟唱: “妈妈呀,我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心里多么的爱你/花静静的绽放/在我每一天想你的夜里/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五一节”回老家的所有日子里,我天天守在妈妈的身边,总觉的时光如此飞逝,妈妈和家里所有的亲人都在我的眼里,我总是专注目光静静地注视关注欣赏家人的一举一动,我总希望把这相聚的美好时刻永远定格,不舍稍离…… 在我的心里,这种亲情浓郁的幸福欢乐相聚,总感觉满盈盈的幸福安逸。 每一天的时光里都盈满了家人欢乐团聚喜悦的心情,家人在我的眼里,心里此时此刻没有了牵挂,看着妈妈和小弟小妹还有孩子们健康幸福快乐的样子,整天心里亮堂堂的。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假期结束,我再一次启程…… 再一次不情愿地整理好行装,再一次装满对妈妈和家人的祝福和希望,再一次装满对妈妈和家人的想念恋恋不舍地起航! 走下楼梯的瞬间,我不敢回头去看妈妈那双充满了不舍满眼含泪的目光,我不敢看到妈妈轻轻抬起的手臂在为我挥手告别…… 因为,我知道在挥手的瞬间,我们心里彼此再一次装满了彼此最浓情的暖暖依恋和真挚不舍的牵挂! 因为,我深深地懂得自己对妈妈和亲人的那份血浓于水的万般不舍! 转身,即牵挂! 这是我由衷的心声…… 一抹木香萦绕心间 文/韩谢诗 生活,总能让人在些微处体味感动与幸福。 回农村老家过年是家庭惯例,而围桌烤火、听爸妈讲述年轻时候的故事便是年三十晚上的重要主题。今年亦不例外。对于久居都市的人来说,乡村生活纵然存在诸多不便,却总能让人觉得轻松和舒畅,大抵是因为它的原始、纯朴和缓慢节奏。 为了晚上的烤火,老爸从亮叔家借来电锯锯圆木。伴随着“吱吱”的木锯摩擦声,细碎的木屑木灰从切割处翻飞,就像顽皮的孩子,争相粘到老爸的头上和身上。锯到囤积时间长久的陈木(里面可能被虫子侵蚀),灰尘四起,让本在老爸身后固定圆木的姐弟俩不自觉地“舍弃”圆木,逃离“毒害”,老爸则回头淡淡地撇了我们一眼,手托圆木前移,用脚固定着继续锯木,膨起的木灰落在他的头发上,似乎穿越光迹,让我和弟弟看到了十年后的老父亲,既心疼又羞愧,于是俩姐弟又“偷摸”地回到老爸身后,固守岗位。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通力合作,圆木终于锯好。这时,老妈从里屋端着热水出来,将毛巾递给老爸,让他擦擦身上的木灰,我和弟弟则被她指挥着用竹篓将锯好的木头搬到屋里去,以及清理现场。听到指令,我和弟弟相视一眼,不觉哭笑不得,老妈果然“重色(老公)轻友(儿女)”!所幸,我们搬好木头后,老爸自觉帮忙将现场清理干净。 吃过晚饭,我们围桌烤火听故事时间到。从红衬衫白裤子(老妈第一次见到老爸时候,老爸的着装)到每隔三两天的上门叨扰(老爸追求老妈的古老桥段),从小碎花两小辫(老爸第一次见到老妈)到山间砍柴迷路(老妈嫁到老韩家惟一的一次上山砍柴经历)……老爸意气风发,老妈眉飞色舞,姐弟俩哈哈大笑。聊着聊着妈妈突然讲道:“你们晓得吧,今天锯木灰的味道好好闻,让我想起了当初和你爸刚结婚的时候,那时候你爸爸每天晚上下班回来,身上就是这种味道。”说着,俩人都似短暂陷入回忆中,很美。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刹那我竟觉得分外感动,似乎透过二十七年的光阴,看到了一个刚刚步入婚姻的女孩,夜晚时分忐忑地等候下班归来的丈夫,然后伴着木灰的清香味道安然入眠。那画面虽未亲眼所见,却足以让人体会到幸福,并分享这幸福。 那一抹木灰清香,让人追忆年华,感恩而今的相伴。 孩子们的那点事 文/顾仁洋 每到放假,儿子便整天粘着他姐,姐弟俩常常私下里嘀嘀咕咕地“商量大事”。其实,他俩就是想整出一点事来。这不,元宵节这天,姐弟俩还真整出了一件大事。 话还得从元旦放假说起。姐弟俩经过一番“密谋”,决定在小区院墙外放孔明灯。两人说干就干,立即在网上着手购买孔明灯。网店小哥尽管态度可亲,可是坚持消费满15元才肯快递孔明灯。无奈之下,姐弟俩“咬牙”付了15元,买回了17盏孔明灯。 寒假一到,姐弟俩立即跑到小区围墙外面,拉住小区的另外一个小朋友,点燃了第一盏孔明灯。想不到,放孔明灯也是个技术活。第一盏孔明灯还没完全升空,就自燃起来了,吓得这三个燃放者一身冷汗。再到路边施放第二盏。这次倒是妥妥地升了空,可是受风向的影响,这盏灯直接挂在路灯杆上了,三个小伙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孔明灯化为灰烬。施放孔明灯的“宏大计划”,就这样夭折了。 元宵节前夕,央视的诗词大会又引起了这姐弟俩的兴趣。一时,唐诗、宋词悉数登场,家里俨然要办一场诗词大会。等背到“儿童散学归来早,忙乘东风放纸鸢”时,姐弟俩忽然默契地拍掌欢庆。“哈哈哈,儿童放假归来早,忙乘元宵放盏灯”,姐弟俩又跳又笑。我知道,他们又一个“计划”诞生了。 到了元宵节下午,姐弟俩终于透露了他们的“元宵行动计划”:要在元宵灯会上将“积压”的15只孔明灯全部推销出去!原本摆在床上做功课用的小桌子,用作摊位,并制作了广告牌,又向我讨要了零钱,说是准备找零用的,还准备了好几只打火机。原来,买孔明灯还可以获赠打火机呢!一切准备就绪,姐弟俩武装整齐,冒着零下5度的低温,扛上肩包出发了。 孩子们的计划是,景区里的人多,混到景区里卖,生意会特火。于是,他们凭票进入了灯光节的景区。为了吸引人气,姑娘这次是妥妥地施放了一盏孔明灯。那盏孔明灯扶摇直上,红红的烛光忽闪忽闪的,在空中摇曳生姿,立即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随着儿子的一声吆喝,“哎,卖孔明灯啦!”,立即有个小孩缠着家长,花5元钱买了一盏灯。这边生意才开张,那边安保人员就立即赶过来了。好在来的是位年轻帅气的保安,他轻声细语地劝阻说:“两位小朋友,景区里放孔明灯不安全,不能在这里卖和放。”不一会儿,又来了一位安保负责人,给两个孩子着实上了一堂安全教育课。最后,孩子们只好乖乖地听安保人员的话,将孔明灯以及桌子等一股脑寄存起来。 孩子们打电话给我寻求“对策”,我笑了笑,告诉他们,在景区放灯确实不对,他们为什么不到景区外的广场卖呢?那里空旷、开阔,也适宜放灯呀。于是,姐弟俩立即领回物品,在景区广场外重新摆开了“小摊子”。等了一会,无人问津。丫头的意见是,得挨着其他小贩,那里有人气。儿子给自己鼓气,做生意不能怕丢脸,得吆喝。于是,姐弟俩转移了摊位,开始你一声我一声地吆喝起来,“孔明灯卖哟——卖孔明灯喽!”还不错,一位操着大冈口音的大姐拉着家人过来了,“快快快,买个孔明灯放放,许许愿,可以心想事成呢。”大姐一下子买了4盏灯。过了一会,生意清淡了些。儿子就拿出展示牌,姑娘掏出笔,写上“孔明灯每盏6元,两盏10元”的字样。不一会,陆陆续续有了些生意。当然,人们也有讨价还价的。这个说,“那边10元3盏,你们卖不卖?”那个又说,“8元买2盏,好不好?”好不容易来了“开张大吉”,姐弟俩决定得价就卖。一时间,广场上空,一盏盏孔明灯争奇斗艳,各领风骚。放灯的人越多,大伙的兴趣越浓,想买的人也多了起来。一会儿,姐弟俩的孔明灯告罄。当又一拨游客挤来时,儿子“恼恨”地对姐姐说:“我们开始真不该贱卖啊,亏大了!” 晚上回来,丫头在微信和QQ上留言:“元宵节,去桃花园灯光节卖孔明灯。作为一个不靠谱的人,我边自己放灯玩边卖灯,有幸成为今晚那里第一个放灯的人,还成功引领了放孔明灯的潮流。真是疯狂的一晚。元宵节同乐。” 呵呵,看这姐弟俩,终于顺利实施了一项精心策划的“宏大计划”。 家乡的秋天 文/芳草青青 窗外,雨滴滴答答的下个不停,听起来像是落在了田野里庄稼苗的叶子上,我的思绪也随着雨声飘向了远方,弥散在了家乡的田野。这个季节,家乡的田野里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 玉米头上顶着伞,倔强的立在那里,向人们炫耀着自己丰硕的果实;高粱像一个卫兵,在守卫着这片丰收的家园,几只麻雀调皮的站在它的头顶上,嘴巴不停的在啄理着它的发丝,它痒痒得晃动着身子,想把它们赶走;稻谷低着头,思念着远离家乡的阿哥快快回,把它赶快接回家;那红薯秧已经把它的领地铺的满满的,你用手拨开它厚实的叶子,就会发现它的根部鼓鼓的,等待着人们把它们从泥土里刨出来;花生的叶子已经开始凋零,它谦逊的把果实埋在了地下。《落花生》一文似乎对花生的这种精神给与了肯定,只是我觉得,人们对于美的标准似乎已经发生了变化,谦逊也好,有时张扬也更富有了自己的个性。 最迷人的是棉花,有的棉花桃青青的圆乎乎的挂在腰间,有的棉花桃已经裂开,露出了洁白的棉花,有的完全绽放,露出那雪一样白的花絮,整着个棉花地绿白相应,很是壮观。 学校放秋假了,我们姐弟几个就帮妈妈摘棉花,每个人先在腰间系上一个装棉花的兜,弯着腰,双手忙乎着,一籽籽的,把那已经冒出来的棉花从棉花桃的壳里抓出来放在腰间的兜里,这个时间是我们姐弟几个聚在一起聊的最开心的时刻,手里一边忙着摘棉花,一边谈论着学校发生的事情,母亲高兴时会唱上一段《朝阳沟》,看我们都在干活,父亲似乎就享受他少有的片刻轻松,他在地里来来回回的踱着,走到母亲跟前,会顺手摘几把棉花,然后放在母亲的棉花兜里,父亲会对我们说,你们几个好好摘,回家给你们摘的棉花用称称一下,一斤给一分钱。我们几个干活就更起劲了,因为这样从父亲手里得到的钱花起来很自由,可以随便买自己想要的小东西。 我不知道父亲心里是怎么想的,每到放假农忙的时候,他不像别的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呆着学习,而是让我们姐弟几个全到地里干活,谁也不能在家里看书学习,午觉时从来不让休息的,在中午最热的时刻,父亲会亲自带我们姐弟几个去玉米地里拔草,他把这段时间的任务给我们分了,我们谁也不敢偷懒,想赶快干完活回家干自己想干的事情。玉米叶子上的毛刺划得我们身上一道道红印,身上的衣服一会儿就被汗水浸透了,每个人的脸晒得又黑又红,我们姐弟几个谁也没有一句怨言,因为我们知道,父母每天就是这样在干着活,我们谁先干完自己的任务也不会先走的,总是给小弟帮忙,他年龄最小,身体最弱,我们都心疼他,我不知道父亲平时很宠小弟的,但是到地里干活时,父亲从没有特殊照顾他。 晚上回到家里,吃过晚饭,爱学习的弟弟就开始挑灯夜战,我实在是困得不得了,刚刚躺下来,眼睛就打起架来,品尝过劳动的艰辛,姐弟几个心里似乎都暗暗较劲,下决心要好好上学,要不然一辈子也要过这样的生活了。 父亲有时看我们特别累时也会说一句,不让你们干活,你们就不知道当农民出的苦力,也不知到地里的活都是怎么干的,现在去了地里自个什么都知道了,到学校自然就知道学习了,只要你们好好上学,我和***再受累也不怕。 现在想想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似乎对我们的学习有很深的影响,他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和自己一样受苦受累!如今我们姐弟几个都离开了家乡,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家庭,只是能像以前一样完全聚在一起畅谈的时间太少了,我们就在心里彼此默默的祝福吧! 老家老娘 文/徐茂明 一座苔痕斑驳的石砌小院,简陋的院门外有一株老槐,虽历经沧桑,依然枝繁叶茂。一两枝探过院墙,但已遮盖了半个院落。 老槐的枝桠间新巢旧窠更替,树下则似乎总有一个用之不竭的柴草垛。 这并不是某某画家笔下充满着浓郁乡村气息的质朴画面,而是我每天都魂牵梦绕的老家。这也大概是每个客居异乡或是漂泊在外之人,一个永远也挥之不去的情结,一处心中最温暖的风景。 破旧而又狭窄的小院,并没有妨碍父母诞生一个又一个爱的结晶,因此小院日渐显得拥挤起来。然我们却丝毫不觉得,就像树上巢中待哺的雀鸟,从不嫌弃巢穴的简陋与拥挤,整天“唧唧喳喳”地欢叫,也在不知不觉中羽毛渐丰。 姐弟几个相继搬出了小院成家立业,而排行最末的我,更是定居在了异地他乡,这个石砌的小院也就转身成了我们姐弟心中的老家。 回老家,对于远离父母的我来说,便成了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次回老家,一定是要通知姐姐哥哥们的,姐弟六人只有因我的到来,才会又齐刷刷地聚到母亲跟前。虽然小院的确是非常拥挤,但却不妨碍阵阵欢声笑语,挡不住那股浓浓温情。 父亲过世早,一想到发如雪的母亲,独自守着小院,独自穿梭在风雨黄昏中,便忍不住心生丝丝凄凉。尽管我们姐弟几人无数次劝她搬出老院住在我们任何一家,但每次都会因母亲的坚持而落败。母亲的理由很简单,说人上了年纪,不愿动弹,一挪地方觉都睡不踏实。又说她身子骨还好,还能照顾自己,也丢不下这老院子,等爬不动了再说吧。 母亲如此执着,做儿女的除了理解,也别无他法。也因为此每年回家的次数便多了些,倘有闲暇就携妻儿回家与母亲团聚。每当推开院门,叫一声“娘”;每当满头银发的老娘乐呵呵、颤巍巍地扶着门框喊道:三儿回来了,便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泪水悄然而至。 老家是一本珍藏在心中的书,永远也读不完,看不倦。虽不华丽,但总能时时被里面的故事和人物感动。 有一种眼泪,叫姐弟连心 文/陈昕昀 小倩,是我今年春节期间到贵州荔波,公益走访拍摄15名贫困生中单独走访拍摄的最后一位苗族贫困生。她住在离茂兰镇25公里的偏远高山上。寨里只有10户人家,留在寨里的也只有10多人,其他的都外出打工去了。 小倩,21岁,一个典型清秀的窈窈淑女,寒假回来一直在奶奶家生活。她说妈妈已出走外地,爸爸在建筑工地打工,她和弟弟留在了奶奶身边。当我问及她弟弟的情况时,她倏地泪流满面(图一)说,弟弟今年19岁,小时发烧没及时到医院就诊,虽有听力,却一直不会说话,神志有时也不清楚,经常出走不归家。坐在旁边的奶奶插话说,前天她弟弟又出走了,至今未归,小倩哭了好一阵。 “我毕业后要努力赚钱,把弟弟的病治好。”小倩说,她是东北某大学大二法律系学生,假期陪着失语的弟弟一起生活。每次开学返校,弟弟就成了她的牵挂,隔三差五她就会打电话问弟弟的情况。 上个寒假,小倩把在学校做了几个月兼职赚来的钱给弟弟买了一个手机。本来想给他买一个老人机能打电话就行了,可是他也知道智能机好玩,在手机店里不断指着一款vivo的黑色智能手机。虽然这款手机要九百块,小倩还是咬牙买给他了,可怜弟弟19年来从来没有要求买过一件东西,这对于他来说是人生第一件奢侈品了。买到手机后他很开心,还经常跟着手机含糊不清地大声唱歌。小倩很高兴,她没想到弟弟居然还会唱歌。可惜没多久,他的手机就被别人偷去了。这个学期,小倩在学校的超市打了两个月工,月初她在网上给弟弟又买了一个手机寄回去,奶奶说不要买了,他话都不会说你买给他干什么,可是小倩觉得,即使听着弟弟嗯嗯呀呀的,也是一件惬意的事。 小倩说起了她五岁时的一段回忆,令我一阵酸楚:她说:“大约是我五岁的时候,那时候爸爸对妈妈很不好,经常拳打脚踢,把妈妈打跑到广东打工去了,后来爸爸也不知去了哪儿,爷爷奶奶又不在,家里就只剩我和弟弟。第一天我把晒在外面的稻谷收回家里之后,用辣椒水泡了点剩饭吃,幸好我俩从小就什么都不挑,冷水冷饭都能吃得香。可天黑后,电闪雷鸣,雨水顺着瓦片的缝隙流下来打湿了我们的床,那时候的农村一下雨就停电,除了闪电什么也看不见,我非常害怕,弟弟也哭得声音都哑了。一片漆黑中,我只能凭着感觉用尽力气抱着弟弟往没湿的地方移动,然后把自己的衣服垫在浸湿的地方自己躺在上面,继续哄着弟弟,一直哄到他哭累睡着了,我还是无法入眠,那可能是人生中第一次失眠吧,当时感觉那个夜晚真是太漫长了。第二天早上醒来后,饥肠辘辘的我想自己做早饭吃,可是忙活了好久屋里已经乌烟瘴气的,眼睛也被熏出了眼泪,火就是燃不起来。好在村里一个曾经当过老师的爷爷路过了我们家门口,帮我把火点燃了。弟弟吃着被我炒得发黑发苦的青菜,还吃了两碗饭。” 听着小倩的述说,有泪不轻弹的我,眼泪很不听使唤地流了出来。好在我用相机挡住了自己的眼睛。 没有妈妈的日子,小倩知道生活就是一道菜,只有自己认真去做,才会成为一道佳肴。虽然缺失了母爱,小倩却学会了用坚强去烹饪着生活的岁月。 吃中饭时,出走的弟弟又回来了,一言不发地坐了下来。小倩忙问他到哪里去了,睡在哪里,一边问一边流着眼泪。失语的弟弟成了小倩沉重的心病,她说她大学毕业后挣了钱,一定要把弟弟的病治好。因为弟弟三岁的时候还发生过一件令她心惊胆战的事。她说:“有一天弟弟突然失踪了,发动全寨人到处找,上山喊,最后是在一片离家很远的森林里找到的。从此之后我特别怕弟弟再走失,每天都看着弟弟,只要弟弟不在我的视线内,隔一会儿我就会出门喊弟弟的名字,喊到他回应,如果没有回应我就要出去找了,这个习惯一直保留至今,尽管弟弟已经长得比我高大,现在放假回家,只要一会儿看不见弟弟,我还是会出门吆喝。” 吆喝,我以为不仅仅是习惯,而是小倩对失语弟弟的慈母之心。我们刚吃完中饭,到家才10多分钟的弟弟,就赶紧把我们的饭碗拿去洗,将剩余的饭菜收到了碗柜,令我感动不已。失语的弟弟,虽然不会说话,可做事很主动、很能干、很吃得苦,无论是家务事,还是到山上烧木炭、找野菌(图二),完全看不出是一个失语智障的孩子。 自从小倩上大学以后、弟弟所有的衣服都是小倩兼职买来的。因为小倩一年只能回一次家,寒假返校时,小倩连夏天的拖鞋都帮弟弟买好。小倩考虑得很细致,返校时,卫生纸牙膏等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都给弟弟准备好。除了关心弟弟,小倩也会给爷爷奶奶爸爸买几件衣服。其实刚来东北的时候,小倩人生地不熟也不敢出校园做兼职,有时候她爸爸工地结不到钱,会晚一点给她生活费,她就用同学的迷你电煮锅,跑到超市买一袋五块钱的挂面来煮,一袋够她吃好几顿。后来人熟地熟了一点,她就敢到处跑了,东北的天气很冷,她曾经在零下三十度的室外发传单,在烈日下晒一天做促销,也曾坐来回四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当家教,虽然挣不了多少钱,但是她特别开心。小倩也知道现在还改变不了家庭什么,但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给家里减轻一点负担,她才觉得心安。 小倩思忖着:工作后,要把弟弟的病治好,给弟弟一份关爱,但对母爱的渴望,却一直折腾着小倩。于是乎,她常常身不由己地站在村口,望着对面的大山…… 艰难困苦压不垮小倩们幼小的心灵,但没有父母的爱,却让他们撕心裂肺。眼泪,有的是伤感、有的是激动,小倩的眼泪,却是姐弟连心、是仁慈大气的担当。 老家老娘 文/徐茂明 一座苔痕斑驳的石砌小院,简陋的院门外有一株老槐,虽历经沧桑,依然枝繁叶茂。一两枝探过院墙,但已遮盖了半个院落。 老槐的枝桠间新巢旧窠更替,树下则似乎总有一个用之不竭的柴草垛。 这并不是某某画家笔下充满着浓郁乡村气息的质朴画面,而是我每天都魂牵梦绕的老家。这也大概是每个客居异乡或是漂泊在外之人,一个永远也挥之不去的情结,一处心中最温暖的风景。 破旧而又狭窄的小院,并没有妨碍父母诞生一个又一个爱的结晶,因此小院日渐显得拥挤起来。然我们却丝毫不觉得,就像树上巢中待哺的雀鸟,从不嫌弃巢穴的简陋与拥挤,整天“唧唧喳喳”地欢叫,也在不知不觉中羽毛渐丰。 姐弟几个相继搬出了小院成家立业,而排行最末的我,更是定居在了异地他乡,这个石砌的小院也就转身成了我们姐弟心中的老家。 回老家,对于远离父母的我来说,便成了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次回老家,一定是要通知姐姐哥哥们的,姐弟六人只有因我的到来,才会又齐刷刷地聚到母亲跟前。虽然小院的确是非常拥挤,但却不妨碍阵阵欢声笑语,挡不住那股浓浓温情。 父亲过世早,一想到发如雪的母亲,独自守着小院,独自穿梭在风雨黄昏中,便忍不住心生丝丝凄凉。尽管我们姐弟几人无数次劝她搬出老院住在我们任何一家,但每次都会因母亲的坚持而落败。母亲的理由很简单,说人上了年纪,不愿动弹,一挪地方觉都睡不踏实。又说她身子骨还好,还能照顾自己,也丢不下这老院子,等爬不动了再说吧。 母亲如此执着,做儿女的除了理解,也别无他法。也因为此每年回家的次数便多了些,倘有闲暇就携妻儿回家与母亲团聚。每当推开院门,叫一声“娘”;每当满头银发的老娘乐呵呵、颤巍巍地扶着门框喊道:三儿回来了,便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泪水悄然而至。 老家是一本珍藏在心中的书,永远也读不完,看不倦。虽不华丽,但总能时时被里面的故事和人物感动。 奔跑的父爱 文/杨国华 有人说过: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教师。可见,父亲在家庭中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好父亲,一定是孩子的楷模,是航标,是巍峨的山峰,是润物无声的清泉,更是儿女一生的财富。 我很幸运,我的父亲杨银堂就是这样一个人。记得小时候,我们家住在河南街的一处门面房里,每天清晨,父亲便叫醒我们姐弟四人,一起出去跑步,从家跑到松花江边,再折返回家,吃了饭后再背上书包去上学。吉林的冬天多冷啊,一出门风就把衣服打透了,嘴里哈出的气不一会儿就在睫毛上、头发上结成了“雾凇”。但父亲坚持督促我们早起跑步,他说,再冷,只要人动起来,就不会感到冷了,小孩子不要从小养成懒惰的习惯,见硬就往回缩,那样只能长成一个温室的花朵。在父亲的教育和监督下,我们越来越热爱上了跑步这项运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逃课”。在跑步中,我们不但获得了无以言表的快乐,还使身体越发强健,意志品质更是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在我们姐弟心中,没有任何困难是不能攻克的。 由于从小的熏陶和培养,我们姐弟长大后都酷爱体育运动,中长跑更是我们的优势项目。弟弟杨晓冬和侄女共同参加了吉林市全民运动会,父女同场竞技的新闻被媒体报道,两个人的照片还上了报纸;今年吉林市举办国际马拉松比赛,我们全家除了80多岁的老母亲,几乎全都参与了,弟弟、妹妹两家更是举家上阵…… 我虽在天津生活,但从小培养起来的体育情结却从没改变,曾参加过天津的蓝球甲级联赛,后来又当上了蓝球裁判,并连续晋级,成为国家级裁判,曾在全国五运会中执哨,退休后还成为老年蓝球俱乐部主任兼裁判长;姐姐把我的外甥培养成为一名出色的足球教练;弟弟、妹妹更是带动全家、邻居、同事等积极投身体育运动之中……可以说,体育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许多乐趣,它不仅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健康了我们的身体,更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每每在享受这些人生成果的时候,我们都不由自主地想起父亲,想起他对我们姐弟的教诲。 父亲虽然没有高深的教育理念,但他知道怎样做孩子的良师益友,知道陪伴孩子“玩”就是在教会孩子在玩耍中获得成功和满足,获得经验和情感。如果父亲活着,今年正好一百岁了。我想他看到这一切,一定会非常欣慰。我也想告诉他,正是他用奔跑的爱教会我们如何坚强、奋发、执着、果敢。 如今,“全民健身”运动已在全国掀起,我们姐弟已相继退休,我们对体育的热爱更将有了用武之地。我们都愿意带动影响周围人,使他们爱上体育运动,爱上自己。因为我们坚信,只有全民健康,才能社会和谐,只有社会和谐,才能安居乐业。 读书的记忆 文/单秋荣 在我的印象中,读书是妈妈几十年不变的主题。 童孩时,父亲患病撒手人寰。妈妈是小学老师,她用微薄的工资独自养活了俺姐弟四人,生活很艰辛。妈妈却把从牙缝里省出的钱,买了儿童文学、古诗、宋词等书,她要求每一个孩子必须认真读书。妈妈的心愿就是希望儿女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读书学习做人的道理。每当姐弟几人眉飞色舞读书的时候,妈妈那花朵般的笑脸灿灿,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晚年时光,妈妈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发光发热,书桌上总是摆放着各种书刊和她的书画作品。那年,杨柳吐绿春光明媚,她微笑着拿出书卡交到我的手中,让我陪她去逛书城。当我左挑右选精心择书、品书细读时,妈妈舒心的笑脸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只要给妈妈读一段书的内容,她就会静静地听,眼睛都不眨一眨,那挚爱读书的神态令我感动不已。如今90岁的妈妈没有什么嗜好,可仔细观察她的生活,不难发现,读书、书法、散步,已成为陪伴她终身的良好习惯,并在无意中延缓了衰老。 |
随便看 |
|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