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词语 亲情的散文
释义

江南网精选11篇亲情的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亲情的散文(精选11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父亲的目光……

文/雪花飞天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的"清明节"快到了,天空下起了小雨,我的思绪,也随着这绵绵的细雨,想起了远在天国的父亲。-

记得那是六年前的春季三月下旬的一天,天空中也飘着小雨,正在上班的我接到了远方母亲的电话,说父亲想见我,这时,躺在病榻上的父亲接过了母亲手中的电话对我说:"爸爸想你,什么时候能回家一趟?",一向坚强的父亲在电话那边竟然哭出声来。挂断了电话,一阵湿意迅速从我的眼角蔓延开来,泪水悄悄地在滑落,模糊了我的视线。

早在那一年的春节刚过,母亲就在电话对我说过,父亲已经吃不下多少饭了,躺在床上天天总是望着窗外;当我连夜坐着火车在第二天早上匆匆赶到家中,看到了日夜挂念的父亲时,原本高大的父亲已经被病魔折磨的面黄肌瘦,骨瘦如柴,他用虚弱而又温暖的手抓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在假期的几天时间里,我天天陪伴在父亲的身边,听着他的教诲,记得他对我说:"一定要努力工作,照顾好妈妈,多关心妹妹".父亲知识渊博,循循善诱,既像是我工作中前进方向的舵手,又像是我生活中相互关爱的朋友。

当一个月后我再次接到母亲的电话匆忙赶回家中时,父亲已不再能吃饭,不再能用语言和我们交流,仅靠输液来维持着自己的生命,他用虚弱而又慈爱的笑容望着我,目光无语,却充满了关切,微笑无声,却饱含着力量,饱含着对生命的渴望,对亲人的无比眷恋,又像是在对我说:爸爸就要走了,你们一定要好好的生活。在此后他生命的最后两天的时间里,他的目光已不再望向窗外,人也平静了许多。此时,我才真正明白,父亲原来是一直朝着我归来的方向眺望,他天天在盼着远方游子的归来!

父亲走了,他留下的是对亲人们深深的爱,留下的是一份永远无法割舍的亲情,当儿女们终于能像雄鹰一样展翅高飞时,他却已经耗尽了生命,已经被吸尽养分而变得贫瘠,他把希望和心血都已用在了我们身上,无悔的耕耘,只是为了收获我们的成长。

春去春回,年年如梦,不知不觉父亲已经走得很远,坟上的墓草已几度萋萋;总以为时间能冲淡一切,然而,对父亲的思念却常在梦中萦绕,他的音容笑貌已铭刻在我的心间,他朴实、真诚、正直的品质,对工作和生活乐观的精神,就如同血脉一样,早已深深融进我的生命。望着窗外纷纷的细雨,眼前浮现着父亲那慈祥的容颜,怀想着已逝去的从前,心情难以平静;千里之外的我,不能在父亲的坟前敬上一杯酒,敬上一支烟,但愿这清明时节纷飞的细雨能带着我的思念、带着我的祝福送给那远在天堂亲爱的父亲。

岳母的拐杖

文/刘升进

岳母走了,走得很安详,那支她总不离手的拐杖也孤零零地躺在那里。

目睹拐杖,想到了岳母在步履蹒跚中忙碌的情景。岳母育有七个儿女,一生勤劳俭朴。为了生计,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即使再苦再累也从不抱怨,同时供七个孩子读书的满足取代了劳作的艰辛,侍候瘫痪在床的公爹抛却了繁重家务的压力。即使腰身严重受损,从直变曲后,还是"不服老",锄地、浇菜、掰玉米、摘花生样样都干,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还用拐杖支撑着她那八十五岁的身躯到菜园里为我摘菜,当她老人家用颤巍巍的双手把菜递给我时,一种酸楚的幸福油然而生。可我无论如何都难以置信,第二天就传来了岳母突发脑溢血病逝的噩耗。

摩挲着失去主人的拐杖,我和它的心一样惆怅。悲伤的抽搐,潸然泪下的哽咽,勾起了我对岳母仁慈善良的回忆,宽厚体恤的留恋。

岳母有一颗善良的好心肠是远近闻名的,尤其在左右邻舍中有口皆碑。无论是谁家,也不管是否有来往,只要听说家中有难事,她都会毫不犹豫地前去安慰或慷慨解囊。"宁让自己受委屈,不愿别人多忧伤"是她最朴素的信念。儿女们孝敬她老人家的新鲜瓜果、风味小吃、节令蔬菜她总舍不得自己享用:惦记着儿女不在身边的张嫂,牵挂着腿脚不便的李姐,念想着寡居多年的孙姨,心疼着先天智障的波子——当然,这些善举都是她那支听话的拐杖默默托起的,因此,邻居们都亲切的称她为"不离拐杖的大善人".

岳母对儿女的教育多身教少言传。行为的示范,处事的影响,都在家庭教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受其影响,妻子的姐弟七人中从未争争吵吵,包容坦诚成为他们共同的特征。

岳母的细腻让我难以忘怀。每次我去看望她老人家,不管是春夏秋冬,风霜雪雨,总是拄着拐杖送我到村头,无论怎样劝说,始终执拗得不肯停下。严寒中定格了那份舔犊之情,风雨里弥散着那股袭人母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次去看岳母,总有一种陶醉的怡然和满足的舒畅。

泪洒拐杖,曾无数次想起岳母挂满笑容而沧桑的脸,弯成九十度而"挺拔"的腰,布满老茧而温暖的手,让我心动,让我戴德,让我在百感交集中不迷路,不失重……

岳母去了天国,但那里不再以拐杖为伴。那里会让行善的人直起腰来,会让积德的人昂起头来,会让宽厚的人丰盈起来,会让仁慈的人尊贵起来……

我想这是真的。

母亲

文/吕素贞

深秋。正午。

太阳依旧温暖。它毫不吝惜的把一片光亮洒在我的屋内、我的床上。闭了眼,静静地躺在床上,享受着阳光的爱抚。朦胧中,仿佛看见老家的大门慢慢地打开了,满院盛开的群菊中,母亲正站在那儿,对着菊花们微笑着。

记忆的闸门打开了……

母亲嫁到我们家的时候,正赶上家境衰败。祖父祖母在一年中得病相继去世,当时父亲在县城工作,一个月才回家一次。偌大的庭院只有母亲一人进进出出。

后来,哥哥和我相继出生,把母亲的寂寞一下赶跑了。每天,母亲带着我们两个,用她那消瘦的双肩支撑起一个家来。母亲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总是那么淡定、平静如水。最多的时候,她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抬头看一眼在院中玩耍的我和哥哥。每次,我总觉得母亲的眼中有一束温暖的光,照射在我们的身上。而每每此时,一份满足和幸福的笑容也总是定格在母亲的脸上。

一年四季,母亲勤苦持家。春天,她把希望的种子种在泥土里,秋天,我们家的庭院里便是丰收一片。

在我五岁那年,不知为什么父亲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秋收以后,一连三个月父亲没有回来,后来他再也没有回来,因为他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有了另外一个家。所以,我对父亲的印象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

母亲依旧平静如水,白天依旧种田、做饭,晚上依旧在灯下教我和哥哥识字,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目光依旧温柔如故。从此,母亲和我们相依为命。

除了操持家务外,母亲还有一个嗜好:种花,特别是菊花。每年的秋天,满院的菊花都张开了笑脸,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都有。母亲精心地给他们施肥、浇水,于是,菊花们更加丰润了。落大的庭院里,别有一番景色。只惹得乡邻们纷纷上门讨要。母亲便不住地培育出新苗,送给大家。在乡下老家,淳朴的乡情也是让人难以忘怀的。

哥哥十二岁那年,考上了县城的重点中学。母亲笑了。她带着我们去县城,说让我们开心地玩一天。在大街上走着走着,母亲一下子停了下来,而站在我们前面的那个人也站住了。几秒钟后,母亲静静地说:"是你呀,这么巧!"

面前的人不说话,用眼睛来回巡视着我和哥哥。母亲一手一个拉过我们说:"这是我的一双儿女,他们已经长大了。"随后,拉着我们向前走。我感到母亲的手有些发颤。悄悄回头看一眼,站在原地的那个人依旧站着。我已经在心里知道那个人是谁了,可我和哥哥都不做声,随母亲静静走远了。

渐渐地,鸟儿的翅膀张开了。我和哥哥也都长大成家,住在县城里了。而母亲呢,也老啦,可身体却很硬朗。她坚决拒绝我们的邀请,依旧在老家,依旧侍弄她的菊花们。有时,硬把母亲接来,只住两天,母亲就要回家,说她的花儿要浇水了。

母亲说:"城里的楼房太小,太憋闷。只有老家老屋大庭院才是我的家,才住得踏实。你们不用惦记我,有空回家看看就行。"望着我和哥哥,母亲脸上仍是温柔的笑容……

一阵风儿吹进来,打断了我的思绪。望一眼窗外,阳光依旧。看一下台历,明天是星期天了,便起身拿过手机给哥哥打电话。

明天,我要和哥哥一起回老家,去看望我们的母亲。

父亲的花

文/安凉

初夏微凉,绚烂的阳光透过树叶间隙柔柔地洒在我的窗前,斑驳的树影摇晃在眼前的繁花似锦之间,像一种点缀,更像是时光里的老旧痕迹。

"那株红色的是玫瑰,旁边的白色小花是葱兰,还是花骨朵的茉莉会散发粗清新的芬芳。"父亲搂着小小的我,欣喜的介绍着眼前这番繁华景象。他眼里的无限柔和像是花儿的映衬,又像是闪烁的孩童般的憧憬目光。或许是受了父亲的影响,我对花,也有一种说不清的情愫。还记得时光深处那朵绚丽的花。

那时我还是个四处奔跑嬉戏的孩子。我从楼下的草丛里捡了好些奇怪的果子,不知是什么植物的,黑乎乎的黄豆一般大,丑极了。只是这些小玩意儿可以用来当过家家的好玩料,想着与小伙伴玩时的欢乐场景,我傻乎乎的笑眯了眼。我把这些小玩意儿小心翼翼地放在我家阳台的一个空花盆里。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帘暖烘烘地洒进我的房间,我惬意的躺在床上,隐约听到阳台上的窸窣声,想必父亲又在捣鼓他的花儿了吧。我慵懒的翻了个身,抱着被子又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

"懒虫快点儿起床啦,来看看爸爸新种的花!"父亲的急切呼唤将我从沐浴着阳光的美梦里拉了回来。我应着声赤着脚丫跑到阳台上那只空花盆被填满了新鲜的泥土,而我的小豆豆却不知被丢到了哪儿。"我的黑果果呢?"声音里还带着刚睡醒的沙哑和一丝着急。父亲笑着说:"我把它们种进了土里,到时候就能开出漂亮的花儿啦。"一提到花,我的嗔怒就瞬间消失了。我欣喜地问父亲:"它们什么时候开花啊?花儿比玫瑰还美么?开的花会不会很香啊?"父亲却只是笑笑,摸摸我的头说:"需要等好久呢,所以妍儿愿意和爸爸一起好好照顾它么?""当然!"我坚定的答到,继而又期许的望着那漆黑的泥土,好像那里面种着的是无限希望。

我和父亲都特别关照那盆花,尤其是父亲,待它如同自己的小女儿,我却也并不吃醋,把它也当做宝贝。终于,在父亲和我的努力下它抽出枝条,长得异常茂盛。过了许久,他愈发翠绿,只是不曾见过它的花,连个花骨朵也不见结。对于我的疑惑父亲敛了神色,有些沉重地望着那盆绿得有些过分、茂盛的有些猖狂的植物。

父亲拿来剪子的时候我正在小心地擦拭着那绿叶儿。父亲却走过来拂拂它纤细的纸条,然后手一伸…纸条落地,原本茂盛的它掉了好些柔软。我头一次觉得父亲如此残忍。泪水瞬间湿了眼眶。我突然不可制歇地哭了起来,眼睛还责备的望着父亲。父亲像是早就料到了一半,平静的有些可怕道:"妍儿,想要开出美丽的花,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他多余的枝条占用了他的养分,我们就要想办法让他开花。尽管那道路是艰辛的、痛苦的,到最后也不还是最美的么。"

这么多年,我已经忘了后来又怎样。只是如今的眼前,是一盆美到绚丽的花。他比玫瑰还美,比茉莉还香,阳光流连在它的花瓣儿上,蝴蝶飞舞在他的身旁。她亭亭的立在我家的阳台上,那么不同凡响。

父亲的花儿真美。

家有抠门婆婆

文/温迎春

在我眼里,婆婆是一个特别节俭,特别吝啬的老太太。洗完菜的水留着要浇花;洗完衣服的水留着要拖地;买菜要打听好几家才买,怕买贵了;去超市要拿上购物袋,怕花三角钱买袋子。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婆婆大人不仅自己节俭,还要求家里所有成员也要节俭,要是谁有半点铺张浪费的行为,婆婆肯定会把这个"浪费分子"揪出来批评教育一番。我是父母的独生女,从小没吃过苦,根本没有节约的习惯和意识,花钱大手大脚,尤其是在买衣服方面从不手软,工资的一大半都贡献到"衣柜"了。和婆婆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之后,我自然成了她眼里最大的"浪费分子".

每次见我提着购物袋回来,婆婆就会板起脸不高兴的说:"又买衣服了?满满一柜子的衣服还买呀?"面对婆婆的指责,我虽然心有不悦,但还是耐心的解释:"妈,我上班呢,穿得太寒酸了别人会笑话。"问了几次后,婆婆倒也不再说什么了。后来,她不关心我买衣服的数量,又在意起衣服的价格了。开始,婆婆问新衣服的价格,我肯定会实话实说,"怎么这么贵?"婆婆每次听了价格后都会这么问,然后叹口气说我把钱不当钱。为此,气得我对老公抱怨:"花我的钱又不是花她的钱,她心疼什么呀?真是抠门到家了。"老公悄然一笑对我说:"教你一招,以后少报一个零,咱妈就没意见了。他说得有点道理,我决定试试。

一天,我新买了一件毛衣,婆婆又问价格,我嘴里"九"刚说出口,突然想起老公的话,舌头一打弯,九百变成了九十。婆婆破天荒头一次夸我:"这件不错,便宜还好看,看看你以前买的衣服都又贵又不好看。"婆婆一边说,我一边心里偷着乐,差点笑出声来。

不久前,我们单位分福利房,每平方的价位要比市场上低近乎一半,买还是不买?买吧,我和老公属于月光族,没有积蓄;不买吧,心里又发痒,不愿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关键时候,婆婆拿出一本存折:"就这么多了,拿去吧,以后过日子要节省……"我和老公脸红得低下头。

多亏了婆婆的这一笔巨款,我们才买了房。看来家有抠门婆婆也是福气,我准备以后向婆婆学习,改掉乱花钱的坏习惯,毕竟,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外婆

文/邵海栋

下班回到家,等不及我把公文包放下,女儿就急忙拉着我去看她画的画,一棵大树,下面一个小房子,草地上有爸爸,妈妈,还有个扎着小辫子荡秋千的小姑娘。仔细一看,还有几个小黑身影隐约在草丛里,"那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故意逗女儿:"贝贝,画得有进步,不过,你看这里马虎了,没有打黑蜡笔,下次要注意。"女儿一脸无辜,歪着小脑袋说:"爸爸,这是白头发的老太太呀,所以用白蜡笔啊。就是住在舅爷爷家的白头发老太太,给我草莓吃的。"这一瞬间,我仿佛全身过了电流一般颤栗,脑海里那隐藏最深的记忆一幕幕在眼前翻滚。

女儿嘴里的白头发老太太是我的外婆。外婆小时候家境殷实,也算是个富二代,不过好景不长,日本人占领南通后,外婆随家里人逃难到了当时常熟县南丰乡,后依照旧礼嫁给了我外公。旧社会重男轻女,外婆只能看着哥哥弟弟上私塾,自己学女纺。没文化一直是她最大的遗憾,但这并没有阻碍外婆成为一个左邻右舍都交口称赞的巧媳妇,中国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在外婆身上留下缩影。

外婆是个坚忍的人。外婆年轻时不能生育,这在当时的农村是一件让家庭蒙羞的事情,外公也因为家族老人和左邻右舍的闲言碎语回家发闷火,而这一切,外婆都默默忍受,依旧孝顺公婆,与邻里和睦相处。时间久了,大家不光接受了这个事实,反而更加见识到了她的贤良淑德。

外婆是个厚德的人。外婆特别喜欢小孩,村里和我一般大的孩子都喜欢去"周家好婆家"院里"白相",记得有一年小学暑假,有一次在院里玩躲猫猫,一个小伙伴撞到了窗棱,额头起个大青包。外婆正好看见了,心疼得眼泪都出来了,第二天我发现外院的窗棱都包了一层厚布头。

村里划分责任田,谁家都想多一垄,相邻地块的两家往往会生口角。邻居家在责任田边界种了一垄芝麻,不仅越了界,还挡了外婆家棉花的光。外婆不仅没和邻居吵,每次自家地里锄草施肥,还顺带把那垄越界的芝麻也料理一下。后来邻居自己觉得对不住了,特地过来打招呼。小时候不懂事,总觉得外婆一直在受冤枉气,吃亏了。慢慢大了,才明白这叫厚德。

或许是因为我的缘故,我女儿和老太太也特别亲,每次去乡下探望外婆,小丫头总是人前人后缠着她,外婆对我的爱也因此延伸到了我女儿身上。有次外婆打电话叫我去趟乡下,她偷偷塞给我一盒草莓。冬天里的草莓可不便宜,外婆说上次小丫头来乡下玩时没吃够,她看到挑货郎有卖,就买了喊我带回去。看着日渐苍老的外婆,我泪眼模糊。

"爸爸,帮我给这幅画取个名字吧,明天要带到学校去的。"女儿拉着我的手,把我从回忆里拽回。我扶着女儿的手,教她在画纸上一笔一划写:时间都去哪儿了。

追忆姥姥

文/Young

得知姥姥病重的消息后,陪同老妈第一时间急急奔赴东北老家,见到姥姥的一刹那,眼眶不禁有些湿润。回想一年前,那时精神矍铄的老人家还正接受众人的祝福,欢庆她的百岁寿诞,此刻再见,老人却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沉沉地睡着。

由于是突发性脑梗,再加上年纪太大,姥姥的病情自然不容乐观,虽然目前暂时脱离了危险,但由于后遗症影响,老人家整天基本上处于极度嗜睡状态,不吃也不喝,这可急怀了守候在旁的亲人们,于是伏在床边,耐心地一声声呼唤,希望老人赶紧醒一醒好吃点东西。或许是听到了亲人殷殷的呼唤,又或是总算睡足了一般,老人家慢慢睁开眼睛,看了看身旁的亲人们缓缓地轻声道:"啊,这是睡了多久,都饿了,有什么吃的吗?"一声虚弱的话语,老人家终于算是从昏睡中醒来,而我们为之焦急、紧绷的心也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

在亲人们悉心周到的护理下,几天后,老人家竟也能由人扶着坐起来吃点面汤、米粥之类的,与此同时,那些用于医冶的汤剂、药片也接连送到姥姥嘴里,虽然很苦,但姥姥都非常配合地全部咽进去。看着眼前虚弱瘦小的姥姥如此的坚强勇敢,对生命如此的珍惜与热爱,不由不令我们满是敬佩与赞叹,大家亦一道默默为姥姥祈祷,为她加油鼓劲,希望老人家能够早日战胜病魔,平安度过这场劫难。

为了使能病中的姥姥多补充些营养,多天以来一直侍候在旁的老妈与姨姨、舅舅们可是煞费了不少苦心。听说鲫鱼汤不错,一大早,舅舅就特意去早市买了几条新鲜的小鲫鱼,仔细处理干净并用油煎制后,放入葱、姜等调味品用文火慢慢炖煮,半个来小时后,当一碗热腾腾鲜美的鲫鱼汤呈现在姥姥面前的时刻,一抹如同婴儿般开心的微笑在姥姥的嘴角微微荡漾开来,张开口,老人家慢慢品尝这凝聚子女一片浓浓孝心的亲情美味,脸上再次写满了开心与幸福。正午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棂暖暖地照进屋来,照在这被至真至爱亲情所环抱的姥姥身上,照在她那瘦弱的肩膀,闪闪的银发,慈爱的面容,幸福的微笑。

由于年纪太大,虽然与疾病顽强抗争了一段时日,姥姥最终还是不幸离开了我们,但姥姥在生命最后绝唱时刻所绽放出来的坚强勇敢的精神、对生命倍加珍惜与热爱的态度以及那慈爱幸福的笑容,却长留在我们心中,不会因记忆而淡忘,不会随时光而褪色。

我的母亲

文/安琪儿

我的母亲,不像别人作文中写的很漂亮,也不向别人口中多么伟大,也许在我眼中我的母亲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

我还很小的时候,妈妈调到乡镇工作,每周只回来两次,所以那时候大多时间都是我奶奶和我姑姑照顾我。到了大班,考虑我要上小学了,妈妈调回了县城机关工作,那样可以每天接送我。上了小学,她总是每天晚上指导我写作业,把我的学习看的很重要,所以一直依赖我的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这里有我妈非常大的功劳,如果没有她天天的督促和唠叨,我想以我弱弱的学习自觉性,现在不会很轻松地学习好各门课程的。到了初中,妈妈不是经常管我了,但是她有时也会唠叨几句,我也会不耐烦,也许是到了青春期,偶尔也会和妈妈顶几句嘴,尽管我知道她都是为了我好。

说实话,我没有什么特别记忆深刻的大事关于我妈的,也许我只是不在意,可是就是那些生活中的小事透露着妈妈对我无法言说的爱。当我熬夜写作业时的那杯热咖啡;当我伤心时对我说的几句激励的话;当我高兴时静静倾听着我的温暖的微笑;当我……我总是不在意那些细节,然而回想起来总是觉的心中很温馨,但是我却不是很会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我从小到大一句"谢谢您"都没有说过。只是在心中默默的感谢。

就像这几天,我因为没听妈妈的话,给冻感冒了,她嘴上说不管我了,唠叨来唠叨去的 ,可是还是给我买药,夜里喊我吃药,虽然没有大半夜背我去医院那么感人,但是这的确是真实的。妈妈给我的爱,没有一点虚伪,没有一点做作,这是最真实的情感,而有时我还会和她顶嘴,现在想起来才觉得很后悔。

我的母亲,也许没有多么伟大,但是这些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即使平凡,却透着她对我无私的爱……

父亲写春联

文/侯朝晖

刚进腊月。昨天去小商品批发市场,就看见商家摆出了琳琅满目的春联。不由得忆起父亲当年写春联的事来。

春联,在我老家又叫"门联"、"门对儿".自古以来,大年三十贴门对儿,是过年的一场重头戏。据说,"年"是一种恶魔,怕红色,贴上鲜红夺目的门对儿,可以驱"年",起到辟邪的效果。再者,写满诸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美好愿望的门对儿贴在门楣上,红红火火的,喜庆,觉得来年更有盼头。我老家还有一种风俗:贴了新门对儿,年内别人就不能向这家借东西,讨债的也不能进这家门了。因此,写一副好门对儿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我那座数十户人家的村庄里,父亲是唯一的教书先生,且念过私塾,颇有书法功底,一笔字名闻遐迩。因此,写春联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父亲身上。到了腊月二十几,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儿也越来越浓。放寒假赋闲在家的父亲依照往年的惯例,早早地准备好文房四宝。乡亲们会陆陆续续来到我家:有胳膊下夹着红纸、手里拿着墨汁的,也有两手空空的,这由每家的经济状况而定。乡亲们还没进院子,就面带微笑,亮着嗓门,恭恭敬敬地喊道:"请问老先生在家吗?"父亲闻声而出,将乡亲们迎进屋。然后,父亲详详细细地问好所要写的春联份数,尺寸的大小,用铅笔认真做好备注,以免差错。自带纸墨的,父亲就量体裁衣,根据主人的要求将纸裁好。空手来的,纸墨自然是我家贴了。

一切准备就绪,父亲就颇具仪式感地腾出"堂屋心"(方言,即客厅),拉开八仙桌,一一摆好笔、墨、砚和镇纸。然后,摊开裁折好的红纸,捋起棉袄的袖子,慢慢地握笔、蘸墨,屏息,略做沉思。接下来,只见父亲提笔,悬腕,运笔,笔走龙蛇,一气呵成。瞬间,红纸上要么是端正工整的楷书,要么是龙飞凤舞的行草。父亲所写的春联内容有对联书上现成的,有即兴自拟的。针对俩口子平日里爱吵架的,父亲会写"家和万事兴"之类的;针对平日里懒散的,父亲会写"勤劳人家春常在"之类的;……不一而足。

写春联,父亲哪怕累得腰酸背疼、大汗淋漓,也乐此不疲。而于我,却是件苦差事。不时地往砚里添墨,帮父亲牵纸,等等,都是我的事。乡下人作兴"满堂红",大门对和院子门对越大越好。这样,红纸在八仙桌上就铺不下,展不开。比八仙桌高不了多少的我,只得举起双臂,将纸托平,拉直,时间久了,苦不堪言。父亲写好了的春联,我还要小心翼翼地拿到门外,在院子里摊平,晾晒。还得注意未干的墨不能淌了,春联不能被风掀了,不能被鸡犬等畜生踩了。天晴还好,若是遇上雨雪天,只得在室内生上火盆,点起煤油灯,一点一点地慢慢将春联烘干。

母亲颇有微词了。也难怪,忙年忙年,年关,家里本来就忙,浆洗,置年货,……我们都帮不上母亲的忙。母亲埋怨道:"老头子,你就不能写快一点,用墨淡一点?"父亲笑呵呵地说:"这你就不懂了。乡亲们图的就是浓墨重彩,喜庆!"

临近大年三十,乡亲们又陆陆续续来取春联了。来时还顺手带来一些自家的土特产,譬如一篮山芋、一瓢山(芋)粉、几把粉丝、一盆新晃的米面。乡亲们满脸喜悦和感激地拿走春联,留下的是真诚和淳朴。

新年里,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父亲亲手写的春联。鲜红鲜红的春联,如同一幅幅红绶带,披在乡村的门楣上,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以庄严而又隆重的仪式迎接春天。

温暖的母爱

文/陈菊飞

母亲的爱,是三月的春风,将希望播种,把生命唤醒;母亲的爱,是冬日的阳光,点燃信念的火把,温暖孤独的凄冷;母亲的爱,是温柔的手,挽起寂寞,抚平伤痛,拭干无助的泪痕。

一个深冬的夜晚,一阵阵寒风在窗户外呼呼作响,寂静的村庄与星月为伴,偶尔有几声鸟鸣。夜深了,惟独家里的灯光还在摇曳着,闪烁着微弱的光芒。灯光下是一位妇女在一针一针地织毛线。只见她的左手指和右手指在两根针尖缠绕着,银白的针尖闪耀着丝丝光亮,她的头上渗出了细细的汗珠……这人就是我的妈妈。

依然清楚地记得那天,我在学校看到同学们围着五彩的围巾,全是崭新的,看着她们在操场上追逐,好似一群美丽的花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我的心里不知有多少羡慕和妒忌。低头看看自己颜色灰黄的旧围巾,我再也抬不起头了。

放学之后,我拼命地跑回家,让妈妈给我织一条新围巾,可是我哪里知道妈妈根本不会织毛线。见妈妈犹豫,我哭着搂住妈妈,妈妈看着满脸泪珠的我怔了怔,最终点头答应了。那天晚上,妈妈跑了几家邻居,去寻问怎样织围巾。一直到深夜,妈妈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回家之后,妈妈开始为我织围巾了。我不知道那时是几点,只知道睡醒一觉了妈妈还坐在沙发上,两只手的食指、中指在那团粉红的毛线与银色的针之间来回穿梭。朦胧间看见她皱皱眉,拆了又重新织,织了又拆。那夜,真不知你拆了多少次,又织了多少次。我从不曾发现灯光下的妈妈是那么美丽。

第二天清早,当我起床时,妈妈已将织好的围巾放在我的枕边。摸着那柔软的围巾,我的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滚下来,泪水滴在崭新的围巾上,晶莹透亮。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的眼前,"对不起,妈妈,我知道错了。"我抽泣着说。妈妈伸出那粗糙且开裂的手摸着我的脸,帮我擦干泪水,说:"妈妈不怪你,是妈妈没有好好照顾你,不哭了。"妈妈的那双手似一缕春风拂过,温暖极了。我扑进妈妈怀里,听着她的心跳,闻着她身上的味道,泪水再次模糊了双眼。妈妈拿起枕边的围巾,一道一道为我围好,我露出了满足的微笑,房间里溢满了妈妈的爱。

现在,每当冬天来临,我就会围着妈妈为我织的那条粉色围巾,虽然它没有同学们的新颖时尚,可是围上它,就围上了妈妈为我编织的爱……

谢谢您,妈妈,是您的爱温暖了我。

母亲的叮嘱

文/时间的模样

大概三年多前,行将只身前往美国。母亲在我临行前叮嘱我,不要放弃自己写作的习惯。

说来惭愧,我哪里有什么写作的习惯。大概只是青春年少时,喜欢思考些问题,又正好有大把的自由时光,闲得无聊时记下点东西总感觉比"回首往事"时两手空空来得实在,所以偶尔会私底下写些东西。时间久了,发现由于这些过于散漫的写作态度,导致写文章的纸张尺寸都参差不齐,考虑到我的初衷是到时候把这些写的东西拿来用作"回首往事"这么有韵味儿的举动,所以想把这些文字材料收集整理并且打印出来。那个时候,家里没有打印机(虽然现在也没有),只得把文档交予母亲,由她打印拿回纸稿。

中国人最不能低估的一件事就是父母对子女的偷窥欲。虽然我起初各种强调或者要求她不要看文章的内容,但显然这都是在骗自己。久而久之,我也放弃了抵抗。一来觉得写过的东西有个人看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更何况她是我母亲,看看也无妨。另一方面,也确实没有什么隐私在文章里。年少时期的隐私恐怕很难被年少时期的我用笔头承载在墨水和纸张里。那个时候不比现在,信息的留存没有这么多花样。后来出乎我意料的事发生了。可能是母亲基于对自己儿子的骄傲,觉得我写得不错,或者是大家在办公室里实在无聊,她竟然和同事分享了我写的东西,甚至还传给了同事的孩子,也为我带来了一些赞誉。基于我自信的判断,无论当时我写过什么,对于读者的影响应该都是微乎其微的。但这确对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少不更事的年纪难免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于是我后来写的东西在考虑到会被陌生人看到时不得不有所遮掩,或者是刻意在最后时刻升华到人生的高度或者朝着社会的光明面走去。那时的我没有意识到这种外界影响却使我失掉了初心。以至于现在有机会回家"回首往事"时,我挚爱与珍藏的东西还是那些留存在泛黄的纸张与渐退的墨水里的纯真。至于打印稿,却鲜有触及。那事儿对我母亲产生的影响可能是让她产生了我儿子真是一个无比阳光并且思想深刻的少年这么一个幻觉。当然,还有另一个幻觉--我儿子能有这么一个写作的习惯,真好!

我从来不觉得我写东西是一个习惯。习惯是什么,习惯是当你并没有意识要做一件事或者并没有必要做它时,它却依然在你身上反复、不由自主地发生着。比如停车时我总把车停在停车场的某个位置,虽然它并不是最近或者最好的位置。单单从回首过去三年多我并没有写下太多自己的东西便可证一二。有时候甚至想写,但却实在写不出个所以然来。这个原因也很好理解。因为曾经促使我写东西的动力来自于想要记录我生活的时光。但现在,已有太多的方式记录下了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相片,社交网络,这些都为我们的人生或鲜活或琐碎得刻下了一道道轨迹,以至于写文章这么低效率的方式显得更为平淡与稀奇。

那么问题来了,写这篇文章的意义在哪里?答案是对于文字的偏爱和相信文字的力量。这也是我多年以来通过阅读与学习培养出的一种个人喜好。就像有人喜欢摄影,有人喜欢发微博一样。我喜欢文字创造的美感,也相信文章这种古老的记录生活的方式所独有的味道。与之并存的是日渐成熟的我对于外界影响的驾驭能力的自信。当然,更重要的是,予我生命的源头,在此间文字的轨迹里能一直欣慰地笑着,梦着,永不醒来。

随便看

 

江南网提供散文、诗歌、句子、短句、文案、好句、好文作文等写作素材,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语言文字免费学习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jnbb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9 11:36:29